《学记》注解评说
“华夏之内不读《学记》是决没有资格为人师的,也没有资格谈教育改革。”下面学着注解评说,其目的是为巩固所学,如有歪曲误注,不要见笑,敬请多多批评指正。
注解: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白话译注:
引导启发人思虑,广求善良,充其量只能做到小有名声,难以使更多的人有所触动。亲自求教大师,去竭力实现远大理想,虽能够感动很多人,但是难能教化民众,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评说:《学记》这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即使在后来漫长的年代里,甚至直至今天也很难有教育论著达到如此高的理论水平,“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表现很高的哲学思考,形成以后几千年儒家对教育作用和目的的基本看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虽然使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出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重。《尚书‧兑命篇》上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兴办学校重视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评说:人是不会在自然状态下无意就懂得立身处世之道,如同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通过对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以教育为先基本都在盛世。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虽然有好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就这个意思。
评说:作为教育者只有将自己所学所知付诸于实践,不断反省反思才能真正通达。“学学半”是具有很深哲理的,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古时候教学的地方,是有学制规定的,一家之中设有私塾,相当于现在的村小学,一党之中设有痒(大概五百家为党),相当于现在的乡初级中学,一个遂中设有序(约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相当于现在的县中,一国之中设有太学,相当于现在国家兴办的大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到事情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然后周围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的教育的方法次第。古书说:蚂蚁亦步亦趋持之以恒地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评注:“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是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这个设想产生于古代学校制度的传说,但是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就是当代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在此以能够找到历史根据。“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以学习成绩和善于交友来评价学生,这是教育评价的最早观点,对我们现代教育评价的研究具有很高借鉴意义。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大学开学的时候,是要举行典礼的,学生都穿着礼服,用水果蔬菜祭祀先贤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鹿鸣》、《四牡》及《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勉励学生要学为官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讲清校规校纪警惕告示在前,向学生示出教鞭以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安心学习;教师常常观察了解学生,但是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悟,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民众,先学习管理技能,要作一个读书人先要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
评注:入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出声势造出威仪的氛围,再在这种氛围下讲清道德行为准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我们当代教育也没有足够重视这种“威仪”教育,我们不能一味地讲究不体罚学生,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姑息学生,马卡连柯说过:“打孩子不是万能的,但是也是不能缺少的。”又说:“有时候一巴掌比一百句话更有效果。”我认为惩戒是不可缺少的,但要把握惩戒的度,更要研究并注重惩戒的效果。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扎实打好基础,使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学习不是儿戏。当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人们提出了种种的教学或学习建议,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做中学”,等等。这些建议从根本上有利于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传统教学刻板划一和机械灌输的弊端,因而是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探究学习”类似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局限于对教材已有结论的“再发现”;“合作学习”也很少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拘泥于完成学习任务中的“互帮互助”;“做中学”也失去自由实践的特征,受到种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味儿”的情况,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课程知识“绝对的合法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在这种合法性与权威性面前,教学的方式尽管千变万化,但最后都归结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上来,但是这方面我们古人老早就有如此精到的认识和做法。
我们今天的学校老师经常忘记认真研究观察学生,经常轻易随便地发言,满堂课讲解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即使知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是还没有象我们古人那样“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适时恰当循序渐进地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白话译注: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按照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课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誓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和待人接物这些基本事务,礼节就不可能很恰当地把握和运用,对于六艺等技能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评说: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学习安排应该相辅相成,促使学生课余积极独立思考,自觉消化往往比课堂教学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不可缺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
该段还以生动的比喻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生活实践体验的重要,指出不仅是将来掌握广博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
该段还阐述了学习上用心体悟,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树立坚持真理和坚守道义的信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上文是否能定为当代学法指导理念和新德育观的理论源头,我以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白话译注:当今的教育者,口头虽然很能讲一套,其实其理解不一定通达,有时候还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而且让人听不懂;只是多多灌输,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去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按照情理去教导学生,致使学生求学遗孽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越来越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把学习当作很难很苦的事情,不明白学习的快乐和益处。虽然课业能勉强完成,但是很快就忘得一乾二净。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就在这里。
评注:以上是对一个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所授知识心领神会,还要又极大的诚意和热情去进行教学;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努力使学生热爱学习,并且知道学习的目的。这里指出的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对我们当代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评价也是具有极高指导意义的。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白话译注: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和违规行为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指防患于未然;当学生可以加以教诲的时候就加以教导,就叫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切磋琢磨。这四种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评注:以上陈述的是基本教育教学方法,第一,教育要切记防微杜渐,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一当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之后再想进行教育往往辛苦而难成,这里所言是和前面的强调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是相呼应的;第二,教育要合乎时宜,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第三,要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学生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要深刻理解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特别是品德形成过程是优为突出的渐进内化过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是一个渐进训化过程,有时候还是一个循回反复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要有很高的素养,以及极大的耐心、毅力和诚意。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同学的长处,也要善于取长补短,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别人的长处和好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不一定完全适合你,需要学会分析自己学习特点,善于讲别人好的方面有效地吸收,这一点我们常常忽视。我们要牢记学习不是机械模仿,要在切磋中共同提高,切磋本意即接触摩擦,有交流争论之意。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白话译注:邪恶的念头和观念已经产生,然后再来禁止,会产生强烈的牴触,教育就难以奏效;最佳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想有所成就就难得多;学习不专注,情绪摇摆不定,又不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会使自己毫无条理头脑混乱,难以修得正果;不能与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会使自己封闭孤独落寞,而且知识面狭窄;结交不轨的朋友,会导致违师长的教训;有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不成功的原因。
评注:其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在一开始就要很注重树立学生的正确学习观和道德观,不要等不良观念根植于学生的意识之中后,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再采取教育措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想效果,所以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其二,教育教学过程要注意最佳期,如:对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年龄阶段,听、说、读、写的学习效果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已经被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所以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儿童学习规律,对教育教学的成效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三、注意力是高效学习的核心力,也是智力的核心组成,专注是取得成就的前提,沉下心来执着坚定做学问是一种修炼,只有专注才能深刻,才能广博,才能进入至高的创造境界。四、学习还应该是开放的学习,共同研讨,切磋琢磨,不仅能互通有无,共同提高,而且能激发积极思考,甚至经常能喷发出极具创造力的灵感,还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交友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五、交友是人生最为应该慎重的事情之一,人生如果有一个志趣相投、相互体贴关怀、相互宽容谅解、心心相应的朋友,一定是一个健康向上没有多少缺憾的人生,教育者要善于教导学生交益友,弃损友,善于指导学生重情义,懂得尊重,懂得培育情感,懂得珍惜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六、要指导学生努力形成好的习惯,鼓励学生要有克服不良习惯的信心和毅力,要经常向学生明示不良习惯会导致的后果,重视养成教育就是重视人的未来发展。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白话译注: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的人才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而不强制使之听从;要启发学生,而不一把结论和盘托出来。引导他们而不牵着走,则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强制使之J顷从,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安易、容易: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去独思考。
评说:这里作者明确提出了作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即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反过来,一个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老师就是一个好老师,虽然并不全面,但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在于“诱导”二字,何谓“诱导”?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就是作者提出的“诱导”原则!而后,作者又提出了一个作为好老师的标准——因材施教。文中这样写道“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我相当认同,面对不同的学生,就好像面对不同植物的种子。如果你全部都把它们种到同一个地方,不可否认,会有一些能够发芽,但是也会有大量的种子因为水土不服而干瘪死亡。育人同样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人天生资质不一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思维能力弱,有人则逻辑思维强实践能力弱。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一个好老师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一”是能够迁移的,能触类旁通、自我扩散的知识点。教师优秀与否就是看他教的是“一”还是“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不适当的负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