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的葬礼
洛 夫
把一首
在抽屉里锁了三十年的情诗
投入火中
字
被烧得吱吱大叫
灰烬一言不发
它相信
总有一天
那人将在风中读到
洛夫(1928.5.-),原名莫洛夫,出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赴台,毕业于私立淡江大学英文系,现旅居加拿大温哥华。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素有“诗魔”之称。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历四十年,著作甚丰,出版诗集诗集31部,散文集6部,诗论集5部,另有评论集、译著多部,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
1999年,洛夫的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又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诗人洛夫还是一位书法家。
附录:孤绝之美――读洛夫小诗《诗的葬礼》
孤者独出:异想奇思,至无人至之境;
绝者个在: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不惊人誓不休。
洛夫的小诗《诗的葬礼》,便是这样一首尽得孤绝之美的佳作。全诗仅九行四十八个字。论字面,无一生涩处;论结构,说话似地一顺溜写下来,没什么特别的构思;论内容,就一件事:烧情诗。可就这么读下来,却有惊心动魄之感,也被烧着了似的,有一种痛的打击,打击后发自深心的追思与认同——既是情诗,必被情感所浸透,三十年带血带肉扯心扯肝的情感,一朝了断,焚而烧之,怎能不痛得“吱吱大叫”。烧情诗的人没痛没叫,偏说情诗上的字叫;这些字平日活在情诗中,得情意绵绵而润、心血深深而养,活了三十年,活成另一种生命,怎能轻易死去,是以要“叫”。情诗的主人虽沉默着,只管烧,但心却没死,如灰烬般执着着一个期待:封存三十年的这首情诗,即使烧成灰,“那人”也“将在风中读到”!字在火中死去,灰待风来再生;火是现实,字是肉身,风是命运,灰是信念。生者生,死者死,不熄不灭的,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情”字——诗人在这里叹咏的,正是情诗主人的那份执着,至于已成灰烬的那首诗,“那人”是否真的能在风中读到,已是其次了。
这首小诗,起得平顺,结得精妙,中间承上启下一个惊人意象“字被烧得吱吱大叫”,活跃全局而得其朗照,方显得“灰烬”与“风”的结尾既顺乎自然又意味深长。从立意而言,本属平常题材,关键是洛夫老到,惯于平常处下手,出不平常之思路之语感,得绝处逢生、险中求胜之功。其实孤绝之美,并不在语感的特异,而在人格的独立、心境的超拔,所谓说得绝是因为想得绝。
试读洛夫另一首小诗佳作《昙花》“反正很短/又何苦来这么一趟/昙花自语,在阳台上,在飞机失事的下午//很快它又回到深山去了/继续思考/如何 再短一点”便可见得诗人的这份孤绝,并非偶尔所至,实已为融入人格、化入心境的生命体验了。
回头再品《诗的葬礼》之题,忽而想到,值此世人弃诗不顾、掉头别恋而诗运式微之时,为诗人者,若都能如行此“葬礼”的情诗主人那般孤绝与坚卓,或许方能救诗之再生?其实此诗是可以作此种以及别的多种读解的,读者不妨自行试之。
( 转录自网络“醉里挑灯看刀”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