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喜爱巴德冈这座古城,从视觉到触觉都沉在古老中,连那里的人们都仿佛活了几百年似地。作为现代元素的我们一踏进巴德冈,就被那股强大的古朴风笼罩,感觉自己像套上了远古的盔甲,在时空的那头活上那么一阵子。

固守古老产业的老人们,目送着年轻人远行。也有一部分年轻人留了下来,继续传承祖先留下的传统工艺。一位画唐卡的年轻人对我说:我很骄傲,我可以做父辈们做的事情。从这些老人眼里看不出任何的无奈与凄凉,也许他们已经掏空所有,把重担轻轻地放在下一代的肩上,开始看夕阳.....


这里的恋爱有点像我父母那个年代的“处对象”,矜持,距离,含蓄,或多或少有点压抑,但不失真诚。我感觉不到他们的热烈,可他俩确实这样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世界每个角落都有爱情,缝隙中也充斥着短暂的激情,它们散发着地域的味道,犹如香水,浓,烈,淡,雅....只要闻到就能辨别,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呈现画面。爱情是件辛苦的事情,但凡遇见了,也愿意给份祝福。

清晨的巴德冈出现了西藏的阳光,我熟练地把自己放在“地上”。
取景器里拉长的影子把红光劈成两半儿。
沐浴在晨光下的古城“热烈”起来,人与物像遮了柔光镜散发着柔柔的漂亮。

我对这座古城不甚了解,也许正因为不了解才多了一份直截了当的喜爱。
朋友问我:你喜欢巴德冈还是拉萨?
我说:你非得让我说出见异思迁的话?
但我心里知道,没有“人”能取代“西藏”。
内心始终有种“遗憾”——
人没教会了我区分喜欢和爱,西藏却让我明白得彻底透彻。
喜欢“你”,是因为“你”像!可“你”再像也永远是像罢了。

真的东西不多了!每每听到这话就会产生压迫感。
这个紧迫感不是怕“真”的没了,是我根本无法甄别哪个是那个不多的真!

繁杂中的简单,魅力无穷。

我宁愿相信这是中世纪的澡堂子,也不愿意把它看成蓄水池。
成为艺术品之前的耐心等候....

接近执拗的信仰表情——紧闭的双唇,维扬的下巴,挺亲切。

无意中发现的“珍宝”!
奇怪的是我妈怎么会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她从不会用这玩意儿。

正中2层建筑后面那个最高的房顶上有广告牌的是我们住Guesthouse。
不过,没有中世纪的感觉,反倒像是住进了夜市里,叮当了一晚上,都跑梦里去了。

楼上的人在“生活”......

楼下的人在“活着”......

在生存的环境下是活着,在陌生的环境下是生活。这就是旅行迷人的地方吧?

我喜欢这个老外。
第二天清晨闲逛时遇到他,说:我认识你,你昨天在玩球。
他说:是的,在杜巴广场。
我问:你在这里是不是待了很久?
他说:我才来一个星期。
我问:什么时候离开?
他说:当我的球丢的一个不剩的时候......
所以,我喜欢这个老外。

靠手艺吃饭的人。

喜欢这房子,倒不是因为破旧,是它那股子顽强劲儿!

盯了很久,总觉得窗后会出现一位美人儿。

看守“金门”的士兵。
和他交流了两句,他对我们充满好奇.....
第二天又碰到,他认出了我们:Hi!
可惜,没穿军装帅!

金门!
国库里的财富看不到,庙宇的金碧辉煌看得见摸得着。
佛教国家的老百姓宁愿苦肉体也不愿意缺失精神。
可我不止一次的想过:
抠下一块宝石够多少孩子学文化啊?撬下一坨金子多少女人可以不用再背水啊?

我不懂,好像也不想懂,就这么着吧。

堆放在房前的“文物”,太“随便”了。
打听过:想要带走,必须到当地文物局申报,鉴定超过百年的请留下。
巴德冈的幽默,超喜欢。
人别活的太正经,更别弄成个假正经。

我也挺“幽默”,早晨一人出门溜达,转了一大圈后发现一个新去处,连忙买票进去,没走十步发现有点熟悉,而且是越走越熟悉,心想,巴德冈的广场怎么长一个模样?正想着一抬头看见我住的Guesthouse,TMD住里面的人是不收门票的。
幸亏我是中国人,出示护照给打了折扣,100卢比,这要是交15美元,那才是幽默到姥姥家了。回去憋了半天才跟朋友说这事儿,朋友答——活该,让你一个人瞎跑。
智慧堆砌的塔

巴德冈最著名的木雕。
司机在送我们来的时候,曾很“痛惜”地说:很多老房子要塌了,不得不盖新的。

你帅成了吧?

巴德冈的餐馆没什么好推荐的,基本上你都不会爱吃。
比较接近国人口味的是炒面条,炸鸡块和薯条。
点可乐时请服务员把瓶子擦干净些,否则跟出土文物似的,影响食欲。

这里的商品比博卡拉便宜些,巴德冈生产陶器,全部是手工捏制,找不出重样的,带回去送人挺好,不贵,拳头大小的两三块人民币。当然,还有木雕,佛像,首饰,纱丽,T-shirt,唐卡....包够大,体力够强,敞开钱包买吧。
为巴德冈祈福!

为巴德冈的人们祈福!

无论巴德冈还能坚持多久,值得欣慰的是人还在,手艺还在。
不糟践就没什么可怕的。

最后这张照片献给我的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