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察隅,我将永远不知道德姆拉山。

临走前,上网查看察隅的资料,德姆拉山是从林芝去察隅的必经之路,位于伯舒拉岭的北部,海拔5100米,也有说是4810米的,不知道哪个更准确,管他呢。
因翻过很多高山,德姆拉山在我心里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然察公路S201坐落在318国道边上,全长200公里,其中包括70公里察隅到下察隅。
从然乌到察隅开车大概6个小时。
本来计划是从拉萨到八一,再从八一到察隅,天气预报显示最近三天林芝地区会有雪或雨。
林芝烟草局的刘局建议我们从拉萨直接赶到波密,第二天再从波密到察隅。
“如果察隅下雨,德姆拉山一定会降雪。一旦德姆拉山下雪,很可能就会封山。”
08年10月份察隅全县大降雨,使得德姆拉山连续三天降雪,引发了雪崩,中断了然察公路160公里的路段,察隅变成了孤岛。德姆拉山的大雪也曾经把负责高原运输的300名官兵围堵了6天6夜.....
听完刘局的建议,当即决定连夜赶到波密。
可我私下里寻思,如果我们顺利的进入察隅,然后再大雪封山....
啊呸!乌鸦嘴。
让我把话说完,....不就把我们结结实实地捂里面了吗?
就这一下,让我记住了德姆拉山!

有山有水就有人烟

拍完“贵妇人”然乌湖继续向南前往察隅,没多久我睡着了...
——醒醒!雪山!
被吓醒的心剧烈的跳动,睁眼一看,眼前一白,怎么茬儿?撞白墙上了?
眨了半天,
——妈呀!全是雪,全是雪山!

我着实地开心,真不骗你。

规整


“11月没看到雪山,耿耿于怀,这次我就不信那个邪!”出发前在博文里写了这句话。
当我们从拉萨出发翻越五千多海拔的米拉山时,我彻底的绝望了,一丝雪的痕迹都没有。
不是一般的郁郁寡欢!
看着茫茫雪原,大呼小叫,朋友却小心翼翼地在雪地上驾驶着车辆。
——你这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才是极致的!”
我期盼很久的雪山居然是德姆拉山,我记它一辈子!



这些排列有序的杆子连成一条连绵的线条,这是然察公路上的“生命线”。
当大雪漫天的季节,这些杆子就是“导航图”,不仅给你指引方向,同时避免车辆不小心下道而陷车。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在阿里,沿路的电线杆成了心里的坐标,只要看见它们矗立在那儿,甭管离我多远,远的像个小火柴棍儿心里也倍感踏实——方向还在!





很快就到了德姆拉山垭口,飞舞的经幡映衬着白雪显得越发的艳丽。
我个人是极喜欢这种场景的,色彩的反差,动与静的对比,自然与信仰的并存...
我看到的是生命!
下次再翻越高山的时候提前准备一些经幡和玛尼石,我也把它们安放在这里,我不在西藏的时候,我的经幡和玛尼石替我守望....在我想念西藏的时候,我的经幡和玛尼石在那里。

翻过垭口,拐一两个弯儿有个平台可以拍照。一定要注意脚下,千万别掉下去。

无论是进察隅还是出察隅,海拔起伏非常有趣!有点像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从海拔3850米的然乌湖出发,再翻1千多米就能到达德姆拉山垭口,海拔起伏相对平缓。
问题是翻过垭口后,要直落近四千米,到达海拔一千多米的察隅,站在垭口俯瞰,连续的之字型大下坡让人有点畏惧。
——回来可费老劲了!我们仨个举着相机愁眉苦脸地嘟囔着。
回来的时候不光爬坡费劲,还有就是海拔的骤升,如果在察隅待2天适应了低海拔,猛的上到这么高人会不舒服。
这跟做飞机没啥区别了。

在垭口碰到这辆货车的司机和副驾,他们车上的什么配件给颠掉了,问我们看到没有,我们说没看到。他们又问我们有烟吗?我们给了半盒。然后这辆货车一路为我们开道,无奈我们实在是有那心没那胆儿啊!

很多人把通麦天险提升了一个高度,认为是很难通行的路段,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我走的地方不多,但也能列举几个比它难度更大的路段:首先是前往易贡湖的省道305,方向正好和通麦相反。还有就是前往古格的山路,以及然察公路。
然察公路有很大一段是沿山体走,如刀割般切开的两山之间是奔流的察隅河,山与山的距离忽近忽远,有的地方深不可测,山顶到谷底最大落差为2500米,最小也得1000米左右。
最为恐怖的是坐在车里不用探出头,只要一侧目,看见的是万丈深渊——路面跑哪儿去了?赶紧闭眼,一身的鸡皮疙瘩。
这一闭眼又让我睡过去了!眼不见心不烦,不看了!


一路小蹭儿到达谷底,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下了。
车外的温度有所回升,但天气阴沉。
“当我们翻过德姆拉山时,一股暖流扑面而来,那是来自印度洋的暖风….”
朋友给我们背诵了一路他不知打哪儿看来的这段话。
去察隅前,刘局对我们说:察隅很暖和,你们穿个衬衫就够了。
第二天早上出发的时候,互相一打听,敢情仨人羽绒服里都套上了小衬衫。
暖流没感觉到,倒是感觉到了“寒流”!一路颠簸到了察隅也没舍得脱外套!

再醒的时候已经到了检查站,依然是我负责下车办手续。所有证件被复印,这比靠手抄快捷的多。这不是发限速条,他们在登记进入察隅的人数和天数,毕竟离边境线越来越近嘛。
察隅禁止外国人入内,应该有很多原因。这让我想起了西夏帮马山,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山,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攀登,直到我国登山运动员登顶成功后才对外开放。当然,察隅是军事禁区和登山还是两回事儿。
路边小孩子在放着鞭炮,提醒我现在是过年。掏出包里的笔和糖送给他们,鞭炮声嘎然而止。
“前面路不好走,开车小心。”


之所以对德姆拉山印象深刻还不完全是上面所说,还有饥饿与困乏。
春节期间饭馆都关门,打早上出门到晚上7点没吃的,临走在博文里说啥吃的都不带,耿老师发了短信告诫我这期间一定要带足食品,可能是他老人家看博客稍晚了些,我人都到察隅了才接到这条短信,说啥也晚了。最要命的是察隅县城的小卖部也不开门,一路饿着来饿着回去。山楂片到不少,可谁也不敢吃啊!离察隅还有80多公里的时候我最后的那点热水也“干枯”了....
再有就是到了低海拔开始低反,抑制不住地想睡觉,而且睡的死去活来的。

渐渐的我们看到了植被和村庄,渐渐的雪没了氧气多了起来,渐渐地又进入梦乡.....
没事儿,安心睡吧,还得原道儿回来呢,只要不把咱们捂里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