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之韵
(2012-06-05 16:21:50)
标签:
苏州建筑文化园林百姓生活杂谈 |
阿舅装修客厅时,在与厨房之间有一顶部空间,约三米多长、一米五左右宽,听装修设计师的意见,没用吊顶,制作了一古典船篷轩安装在顶上。多用钞票不说,效果还有点不伦不类。
其实轩应该位于厅堂内四界前,在前后两柱间的梁架下,另制作对称形式的梁架,搁上桁条和椽子,铺上望砖,形成室内另一个小空间。苏州地区的厅堂房屋,一般多布置成“前轩后廊”的结构,即进门就是轩厅,称为“廊轩”,再进去才是正厅。也有设置重轩的,位于前者称廊轩,轩深较浅;位于后者称内轩。轩的构造主要是在屋顶造型,即在屋面下再设置带有弯弧形的顶篷,起美化厅前顶篷作用。它是设在廊步两柱之间,深自四尺至九、十尺;柱上置“轩梁”,梁端刻槽置“轩桁”, 再在轩桁上安装弯椽,形成弯弧形顶篷。轩的名称,主要依据轩梁上所用椽子形状而命名,分别有:一枝香轩、船篷轩、茶壶档轩、弓形轩、鹤颈轩、菱角轩等。
“一枝香轩”是指在两柱之上设置轩梁,在轩梁中间安置就一个坐斗来承托一根轩桁,再于桁两边安装弯椽而形成顶篷,因轩桁有似一根香插入坐斗之上而得名。一枝香轩依安装的弯椽形式不同,还可分为鹤颈轩和菱角轩。在苏州刘家浜38号的申家老宅,就留存有鹤颈一支香轩。“船篷轩”是指在轩梁上支立两根矮童柱,用童柱承托月梁,梁的两端刻槽置双轩桁,桁上铺钉船篷形弯弧椽子,从而形成船篷形篷顶。苏州东花桥巷的汪宅(即中和堂)那三开间的门厅,进门就是座宽近两米的扁作梁船篷轩。“鹤颈轩”是指采用鹤颈椽所做成的篷顶,它一般与其他轩(如一枝香轩、船篷轩等)配合使用,多是在其它轩的基础上,安装鹤颈椽而成。在大石头巷有一座清代老宅——秦宅,也叫五百梅花草堂,是苏州控保建筑。第三进大厅就前置鹤颈轩,后设船篷轩。“菱角轩”是指在轩梁上设置两个坐斗以承托荷包梁,在梁两端置轩桁,使廊柱与步柱之间分成三段,分别在廊柱与轩桁、步柱与轩桁两段上施以有菱角弯形的椽子,两轩桁之间施以弯椽,再在椽子上铺筑望砖从而形成的顶篷。“弓形轩”是在廊步两柱之间设置弯如弓形的轩梁,用以承接出檐桁和廊桁,再在离梁背三寸左右距离,列弓形椽于廊桁与步枋之上,椽上铺筑望砖而形成篷顶。“茶壶轩”是比较简单的一种轩屋顶形式,它是在步柱与廊柱的廊川上,直接由廊桁和步枋承接茶壶档椽,然后在椽上铺筑望砖而形成篷顶。因茶壶档椽的弯曲突起部分相似于茶壶盖口形式而得名,多用于廊道结构的屋顶。
传统建筑的厅堂内用轩,有以下优点:一是缩小了木梁架的跨度,不用大木料也能加大厅堂的进深;二是室内空间有主有次,统一中有变化,同时便于装修分隔和装饰空间;三是轩和屋面间的封闭空间形成防寒隔热层,对室内保持冬暖夏凉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厅堂来说,无轩无伤大雅,有轩则倍加生辉,轩使厅堂在朴实中显示豪华,在秀气中表现气魄,在简明中露出繁富,轩在苏州众多建筑形式中,散发着浓厚的地域韵味。
在苏州拙政园中,有一座非常别致的轩,即“与谁同坐轩”,实际是一亭轩。该轩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该轩的题额为清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原词反映了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他优游林泉,流连山水,希求超脱。故孤芳自赏,只与明月清风为伍,表现出孤高的气质。与谁同坐一句反问,拨动了游客的心琴,使之与山水共响。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拙政园里的“与谁同坐轩”,虽脱离了原有的模式,但建得有创意、有诗意。但是我那亲爱的阿舅,却将这高雅的轩,建在了厨房之前,真不知叫我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