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研课报告
(2015-10-28 21:11:45)一、集体研讨的流程:
1、确定观课课题。
通知研修组所有成员在学校四楼会议室集合,集体确定本次教研的课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集体研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
3、分工观看陈静老师执教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4、研修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对课例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
5、研修组成员集体讨论对本课例的修改建议。
二、对课例的分析评价:
老师们对陈老师的课评价如下:
优点:
1、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教师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引导,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
4、课堂环节清晰、完整且过度自然。
5、能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
1、情境信息较多,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2、课堂教学环节略显拖沓,导入环节用时较多。
3、教师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教师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无形之中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
4、练习形式的设计比较单一,层次性不够强。
5、教师的发音不够标准,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
6、板书的设计不够规范。
三、对课例的综合评价:
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环节清晰、完整且过度自然。教学中采用画图这一最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紧密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孩子在旅游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在总结算法时,教师处理的相对较快,在这里孩子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建议给孩子宽松的时间,先让孩子自己尝试说一说,然后再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可适当添加加减在前,乘法在后的试题模型,让孩子明确无论是乘法在前还是加减法在前都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四、对本课例的修改建议:
1、情境信息较多,建议教师以情境串的形式根据情景发展过程出示。
2、课堂教学环节略显拖沓,删除多余的废话,简单明了导入新课。
3、教师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建议引导学生先回顾解决问题的环节:观察图片、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在交流小卷上记录下述两点(1)我发现的数学信息(2)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后学生汇报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4、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议引导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5、在练习形式的设置上体现层次性及多样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设计几个闯关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板书中重点内容应该用彩色粉笔突出,做到让人一目了然就能明确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