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研课报告

(2015-10-28 21:11:45)

一、集体研讨的流程:

1、确定观课课题。

通知研修组所有成员在学校四楼会议室集合,集体确定本次教研的课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集体研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

3、分工观看陈静老师执教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4、研修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对课例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

5、研修组成员集体讨论对本课例的修改建议。

二、对课例的分析评价:

老师们对陈老师的课评价如下:

优点:

1、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教师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引导,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

4、课堂环节清晰、完整且过度自然。

5、能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

1、情境信息较多,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2、课堂教学环节略显拖沓,导入环节用时较多。

3、教师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教师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无形之中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

4、练习形式的设计比较单一,层次性不够强。

5、教师的发音不够标准,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

6、板书的设计不够规范。

三、对课例的综合评价:

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环节清晰、完整且过度自然。教学中采用画图这一最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紧密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孩子在旅游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在总结算法时,教师处理的相对较快,在这里孩子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建议给孩子宽松的时间,先让孩子自己尝试说一说,然后再师生共同总结方法。适当添加加减在前,乘法在后的试题模型,让孩子明确无论是乘法在前还是加减法在前都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四、对本课例的修改建议:

1、情境信息较多,建议教师以情境串的形式根据情景发展过程出示。

2、课堂教学环节略显拖沓,删除多余的废话,简单明了导入新课

3、教师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建议引导学生先回顾解决问题的环节:观察图片、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在交流小卷上记录下述两点(1)我发现的数学信息(2)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后学生汇报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4、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议引导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5、在练习形式的设置上体现层次性及多样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设计几个闯关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板书中重点内容应该用彩色粉笔突出做到让人一目了然就能明确重难点。

   7、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动起来。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解放学生的手、嘴、脑。(备注:部分材料由数学组教师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