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笔记
(2014-07-02 23:34:49)| 分类: 考研政治 |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3个核心考点--核心章节)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任何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的产生经历了3个阶段:
1、非生命物质一般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干硬性。
2、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
3、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产生中劳动起决定作用)
1、劳动是利用和制造工具的活动,既要求人达到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且要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从而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要求。
2、分工协作的社会劳动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就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3、语言和劳动共同起作用使猿脑转变为人脑,从而产生了意识。
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如果不与人交往,则不会有人的意识。
核心考点1
1、在意识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2、语言----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核心考点)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中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二、意识是人对物质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考)
内在本质规律
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
2、意识的主体反映能力具有差异,但都具有客观的根源(实践活动)。
3、意识还具有主观特征的不同,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虚幻歪曲的、错误的反映,但都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都有客观原型、社会原型。
核心考点1
1、如何体现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如何体现意识的主观性?
3、意识是人脑所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否认了意识的主观性,从而把意识与客观物质相混同,这种观点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庸俗唯物主义。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
一、定义
人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从外到内,本质规律)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存在状态,从自然到人工,创造为人、属人的世界)的能力。
二、表现形式
1、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能动创造性。
3、对客观物质的改造作用。
4、对其他生理器官的控制作用。
三、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正确估计: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2、前提:遵循客观规律。
3、基本途径:社会实践。
4、条件:一定的物质条件。
经典分析:
1、对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答:(1)辩证的观点;(2)机械唯物主义观点;(3)唯心主义观点。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1、相互区别
(1)主观能动性:人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遵循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相互联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反之,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只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遵循客观规律的是唯心主义;
4、方法论意义:在现代化建设,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遵循客观规律,从而社会的发展,即合乎于主观的需要,又合乎于客观规律。从而人与自然相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环境考点)
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的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核心考点3
1、主观能动性的内涵、表现形式。
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在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主线;在辩证法中表现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认识论中的表现为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在历史观中的表现为历史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