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2014-06-26 14:07:10)分类: 考研政治 |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3个核心考点)
第一节 运动
一、内涵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核心考点1
1、区别变化、运动和发展
个别的改变叫变化,一切的变化叫运动,向上前进的运动变化叫发展。
二、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
1、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2、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反对了形而上学。
核心考点2
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提示:该观点说明运动的主体是精神,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道不变,天亦不变。”“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刻舟求剑”。(提示:以上观点说明了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以静止的状态存在的)
第二节 静止
一、内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相对平衡,暂时稳定的状态。
二、特点
1、有条件性
2、相对性
(1)相对于运动的总体而言(是多种运动的整体),相对于这个整体,在局部未发生特定的运动。
(2)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未发生机械运动的相对位置的移动。
(3)在事物的量变阶段,未发生质变。
3、局部性
4、间断性
三、运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整体性、连续性
就运动的总体,相对于另一个参照系,就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而言,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整体的。
四、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一)相互区别
1、运动:标志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过程。
2、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相对平衡、暂时稳定的状态。
3、特点: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整体性、永恒性、连续性,静止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局部性、暂时性、间断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无条件和有条件、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总体与局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关系。
(三)相互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割裂运动和静止二者之间的关系
1、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方可不可,方不可方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点。
2、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
五、承认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
1、承认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2、承认相对静止是物质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
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条件。
唯一不变----变化
核心考点3
1、“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是两种观点,均为错误。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
2、“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性质关系是绝对和相对、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论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论述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