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高窟:历史的赞叹与嘲讽

(2012-11-04 14:47:36)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藏经洞

王圆箓

余秋雨

旅游

分类: 野游日志

    中学时代我曾迷恋过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在他最著名的那本《文化苦旅》中,《莫高窟》应该是在很靠前的位置,所以多年来印象一直非常深刻。我想,这应该也是最初对敦煌莫高窟的认识由来吧。http://s5/mw690/4d14b5a5xcda5bddac514&690

    金秋十月算是敦煌最好的季节,温度适宜,阳光普照,而莫高窟就建在被蓝天衬得格外美丽的三危山的对面。据传莫高窟最初的建造者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正是因为游行至此忽然见到金光灿灿的三危山,以为是佛祖的旨意于是就在对面的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然后这里便成为了一处佛教圣地,洞窟从十六国一直凿到了元代,如今保留下来的就有400多个,成为了现今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奇迹。十一期间游人如织,但我猜即便是旅游淡季,像莫高窟这样闻名遐迩的地方一定还是会吸引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http://s14/mw690/4d14b5a5x7af6f977fb4d&690

    作为亟待保护的历史遗迹,莫高窟洞窟内不允许拍照,现存的400多个洞窟中也只有寥寥数个开放给游客参观,而我们很有幸的深入到了其中12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洞窟观摩。说是观摩,其实只是听着各个洞窟里导游的讲解走马观花一下,一是因为时间短游客多,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洞窟的壁画里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太过厚重,知识上的匮乏也让我们这种普通的游客无法更多的体会到莫高窟所代表的价值。只能随着导游的讲解和手电筒移动的光线不时的发出赞叹和感叹,赞叹古人精妙的绘画构思和技巧,感叹好多残缺的雕塑和损毁的壁画没能抗住时间和人类的摧残。

http://s2/mw690/4d14b5a5x7af6f94b2fd1&690

    莫高窟大大小小的每一个洞窟门口都被科学家们标注了唯一的号码,以便学者研究识别,但只有16和17号两个数字标注在了同一个窟门外。洞窟的讲解员在介绍完莫高窟的第16号洞窟时,在离窟口不远处的墙面下方指给大家看了一个非常小的方形洞窟,这就是第17窟。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17窟,可以算是整个莫高窟的精髓所在,因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藏经洞。

http://s16/mw690/4d14b5a5xcda5c15d3f2f&690

    藏经洞应该是让每一个来莫高窟参观的中国人最痛心最惋惜的地方,因为曾经在这里保存了一千多年的宝贵经书、古卷、字画等现在已经大半流失海外,还包括大唐高僧玄奘法师从西域取回的经过他翻译的经文。导游在介绍藏经洞时一定会提到王圆箓这个名字,因为正是这个曾经管理着莫高窟的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并最终把藏经洞里的大量珍贵古籍卖给了当时来中国考察的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斯坦因,直接造成了这些文物的流失。http://s9/mw690/4d14b5a5xcda5c0d5d0d8&690
    很多游客听到藏经洞的典故都会随口问候一下这个王道士,他似乎已经成了藏经洞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然而研读历史就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在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之后,曾经用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藏经洞里的这些珍贵文物,并坚持多年向当时清政府的官员逐级上报,甚至报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无奈当时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并未重视藏经洞的发现,无暇理会王道士想保护这些珍贵遗迹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而此时的王道士遇到了来敦煌考察的英国科学家斯坦因,斯坦因对唐玄奘的崇拜慢慢打动了王道士,精神上的沟通和共同的信仰使得斯坦因取得了他的信任,最后王道士将这些宝贵的文物贱价卖给了斯坦因带回英国。

http://s2/mw690/4d14b5a5x7af6f94b2fd1&690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王圆箓最后的行为来判定他是个卖国贼,也许他是对政府官员灰了心,也许他想换点钱,也许他真心当斯坦因是朋友想把好东西送给他分享,总之他在那个时代很平凡,他其实只是在当下他所处的那个环境里做出了一个普通人最适宜的决定,国家的错误的责任不能就这么武断的交给他一个人承担。诚然,对藏经洞文物的流失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因为此感到羞耻的应该是当时摇摇欲坠的国家。就像余秋雨先生在《莫高窟》里写的那样: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http://s13/mw690/4d14b5a5xcda5c01e439c&690

    我们看古迹,更是在看古迹背后的历史。莫高窟其实是很好的一课,既展示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艺和智慧,又以自身残缺的风貌向人们讲述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故事,嘲讽着无能的国家和政府,警醒着每一个后来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