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药食同源”为食养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8-03-30 14:04:49)
标签:
健康教育历史美食文化 |
中药学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中药与饮食是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比中药出现的要早许多,因为先民们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不断寻找、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先民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从而逐渐形成了“药食同源”理论指导下的食养文化。
历史传说渗透着神话色彩,传说炎帝神农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原始农业,如果农耕是一种文化,神农就是当之无愧的创始人。神农尝百草,是一则著名的中国上古神话。神农勤劳、勇敢,富于智慧,成年后成为部落首领,因其住在炎热的南方,称为炎帝。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混生,药物和百花并长,人们分不清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可以治病?于是他就带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在尝百草过程中,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二种毒物,其行为和勇气,放在今天也远远超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过后,记录各种植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气等特点,分辨出充饥与医病的不同。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让人们把种子带回去种植,于是有了五谷。他尝出了数百种能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草药后,写成《神农本草经》,该书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将药物开创性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书中上品指的是上等中药,属于药食同源的药材,无任何毒素,长期食用对身体无害;中品含有少量毒素,长期服用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下品指的就是毒性比较强的。由此可见,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做饮食之用。
以茶为例,早在神农时代,茶已开始进入华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关于茶饮起源的权威观点。《神农本草经》还首次讲述了茶饮起源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相传神农氏为寻找药物给老百姓治病,在他亲自试尝多种天然植物的实验中,曾经服用过有毒性的中药,出现了中毒症状,而都被茶叶奇迹般地解毒缓解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茶的起源,它也是中医药起源的最早记录。《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可饮可药,与一些天然药物一样,是生活中最典型的药食同源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归经”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养生用药以及药食同源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