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_观念是上古神话产生的原因之一。
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_________。
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________》。
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________》。
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___________、删诗之说。
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____________》。
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___________。
8.《_________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_____________》一书。
1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
1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
1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___________类型。
1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____、________和列传中。
15.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________时期。
16.____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_____________。
A、以意逆志
2.《诗经》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____________。
A、《郑风·风雨》
D、《王风·黍离》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语出自_________。
4.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_____________。
A、齐、鲁、韩、郑
D、齐、鲁、韩、赵
A、《孟子》
A、《尚书》
8.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 主题的作品是______。
A、《离骚》
A、《秦风·蒹葭》
10.“买椟还珠”的寓言出自___________。
A、《论语》
11.先秦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_________。
A、《庄子》
12.秦相李斯的散文名篇是_________。
A、《六国论》
13.从体式上说,贾谊的《鵩鸟赋》属于____________。
A、骚体赋
14.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____________。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15.王充名作《论衡》的基本精神是_________。
A、重农务本
16.刘熙载《艺概》论其“虽气味已是东京,然尔雅温厚”的作品是_________。
A、《汉书》
17.“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对_________的基本精神的评价。
A、楚辞
18.赵晔的____________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
A、《燕丹子》
19.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_______________。
A、《汉书》
20.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孔雀东南飞》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诗经》分为风、雅、颂的标准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2.简论《左传》的叙事特色。
3.简论《孟子》的风格。
4.贾谊的政论文有什么特点?
5.《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剪裁和材料安排上有什么成就?
6.简述司马相如对汉赋的贡献。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
2.试论《离骚》的风格与成就。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二套)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万物有灵
二、选择题
BDCCD
三、简答题
1.《诗经》分为风、雅、颂的依据,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三者的区别,得到后世多数学者的认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第二,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3.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的特点。其一,是把握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其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将对方赚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进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其次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第一,气势盛壮,情感激切,明直晓畅。第二,铺排渲染,有战国纵横家遗风。
5.第一,运用“互见法”,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人物多侧面的性格特征,使之形象鲜明,血肉丰满。
6.第一,丧失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二,空间的极度排比。第三,以直接、单纯的铺叙描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第四、遣词造句繁难僻涩。
四、论述题
1.《庄子》的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他足以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其特色有如下几点:第一,奇幻诡谲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第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庄子》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仅就人物形象来说,他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的特征。如《逍遥游》描写“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的神人,又如《齐物论》写虚构的南郭子綦,以极简短的描写和一句对话,即活现出一个身心俱泯,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得道者的形象。第三,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一些具体的形象描绘上,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如《齐物论》之写风。时而细致刻画,时而夸张虚拟,真实与虚构交错,传神与拟形并存。第四,谐趣和讥刺横生。《庄子》的谐趣、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实际上,因为庄子认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庄子》的寓言多数都带有谐谑和讽刺的意味。
2.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