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王的宝贝

(2023-05-09 15:51:32)

国王的宝贝

彭广军

查尔斯三世终于在今年56日加冕成了英国国王,不容易呀,因为他盼望这天已经很有些年头了。然世人几乎对此“盛典”大多无感,我也是。不过我注意到了老查王冠上那颗大宝石,据说是当年印度进贡的。伊丽莎白二世寿终,印度人还动过要回去的心思,但英王室不予理睬,或者心里边还暗暗哂了一笑:小样,瞧把你能的!

英王室曾自诩“日不落”,岂会将到手宝贝拱手让人?且不去管了,但却让我联想到了国王对宝贝的态度。

比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七雄之一魏国的国王魏罂,也就是魏惠王,执政时间长达五十一年,但后人却认为他是“能才庸君”。史家总结其三大特征是:聪明机变,大言空谈,多欲多谋志大才疏。而恰恰是这些特质常被臣下吹捧为“英主”,他自己也为此飘飘然。实则惠王胸襟狭小,外宽内忌,敬贤而不用贤。只图“爱才”之名,不行用才之实。魏罂在位时间虽长,却因循守旧,以致尾大不掉,从而将国家带入泥沼而不能自拔。

魏罂有个爱好:酷爱熠熠生辉的珍珠,并奉为国宝。有回与齐威王田因齐狩猎相遇于逢泽之畔,魏罂提出要跟田因齐比国宝。田因齐问什么是国宝?魏罂得意地说,国宝就是珠宝财货,比如俺拥有的十二颗硕大珍珠,每颗均可照亮十二辆战车,这就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啊!

田因齐说,这不是国宝,真正的国宝是人才,比如自己最近求贤得到的邹忌、孙膑等治国贤才,才是真正的国宝。

魏罂闻言大是难堪。

这是史册记载的一次真实对话。古人修史讲究个微言大义,仅仅是两个打猎的国王相遇后寥寥数语当然不足以传诸后世,史家恰恰是通过这两人的对话,映射出齐魏两国君主的秉政理念。大争之世,土地、人口、财富当然是国力强盛与否的衡量标准,但人才的竞争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魏罂在与田因齐的“狩猎对”后,想来想去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发狠说要大兴敬贤求贤之风,听说哪儿有了人才就前去结交。但他所谓尊贤,却十分功利。比如邹衍、淳于髡、孟轲等当世大家来到魏国时,魏罂集体“接见”了他们,先表明自己实话实说,再做了一番批评与自我批评,然后貌似真诚地说:几位老先生不远千里莅临敝邑,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当即回答:“君不可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这样近乎作秀地折腾了一番,到底没太大效果,因为魏国向来是声称“敬贤”却不知道用贤,或者说不愿意用贤。对在列国朝廷已经成就卓然者即趋之若鹜,不惜花重金聘请来兼任丞相,但对胸有有大才却还籍籍无名的人常常嗤之以鼻,更甭说花钱培养人才搞风险投资了。魏惠王尊贤求贤很是热闹了一阵子,每每对往来大梁的大师恭敬迎送,来了好酒好饭伺候,离开的时候还厚礼相送。但一直没能得到大师们相应回报,最根本原因就是魏惠王对人才是外宽内忌,对不符合自己心愿的治国之策,哪怕议十分正确也弃而不用。

其实魏国不但不缺人才,而是多得算不过来:商鞅(卫国人,曾为魏国小吏)、孙膑(齐人,先在魏国做官)、乐毅(魏国人,乐羊后人)、张仪(魏国人),以及吴起、范睢、尉缭子……一大串,个顶个的都堪称是文能治国武可安邦的大才,然而都离开魏国为别的国家服务去了,而且其中大多去了秦国。后来嬴政能一统华夏,都是这些人殚精竭虑,不断积累的结果。

为此后人总结道:战国大争之世,何物最宝贵?人才。

魏国什么资源最丰厚?人才。

魏国最不在乎的是什么?人才。

如此说来,魏国不逐渐走向衰亡才怪。

后世三国时期学者谯周对此有过专门评价说:“以予所闻,所谓天下之王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使纣用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孔子称其为三仁),周不能亡,况秦虎狼乎!”

谯周“秦虎狼”说不见得准确,但“贤而不用”评价却是中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风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