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言
(2022-07-28 17:28:29)食不言
彭广军
孔老师的很多话都有道理,但我觉得“食不言”尤其有道理。此乃有感而发,皆因吃食堂的缘故。
在单位食堂吃饭,人大多抬头不见低头见,坐下来难免有喋喋不休者。问题是食堂桌椅设置先天不足,大概为了充分体现节约地方原则,长条桌两边均摆满了椅子,人多时常常挤挤挨挨一座难求。坐得不宽敞还在其次,最大的问题是条桌太窄,堪堪能容下两只托盘,于是相向而坐的两人距离不足一米。这就有点尴尬了,如果对面坐的人恰好是个话唠,餐桌则完全暴露在其口水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内,如嘴巴张大一点,还难免夹带些残渣剩屑,一通扫射过后,这饭你是不吃呢还是不吃?
当然,能够坐在一块用餐的,大都经过了时间检验,基本上知根知底,问题是不能排除临场发挥,原本木讷那位如果被领导表扬了几句没准会变得兴奋异常,因而很是按耐不住,于是吐沫星子横飞,若正巧吃了臭豆腐或香葱大蒜,你只好怪自己此前考虑不周没能戴个防毒面罩。
今天中午,常坐在一起的兄弟不知道遇到啥兴奋事,突然变成话唠了。我讪讪的尽量不答腔,且将饭碗端至离他尽量远些。可他非但浑然不觉,还变本加厉地将嘴巴随着我的饭碗转动。看他一时半会刹不住车,我只好思考脱身之计,正好不远处另一兄弟朝我笑着打招呼,我赶紧说,对了我得找他说个事儿去。于是端着餐盘转移了,才硬着头皮继续吃饭,边吃还还边想,这里头不会……反正味儿不对了。
吃食堂,类似问题并不鲜见,所以在防疫期间要求隔位并错开而坐,严重时干脆取消了堂食,我以为很好。为什么平时不执行呢?还是因为场地所限,大几百号人吃饭,那得要多大地儿呀?既然硬件暂时改善不了(其实没人真想去改变),“软件”即大家低头吃饭不说废话应该能做到呀。可回头一想,这个改起来恐怕比完善“硬件”难度还大。
饮食而文化,成了时下津津乐道的事,电视台教人制作美食、品鉴美食的节目多了去了,“舌尖啥啥”名头大得相当吓人,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餐桌礼仪的问题,至少没有一挡叫做“舌尖礼仪”的节目,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儿。
既然饮食已经文化了,饮食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一个社交场所,成了谈生意叙友情搞关系的地方。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大家仅仅是低头吃饭那多么没趣儿啊。
于是有人特喜欢在餐桌前表演,尤其在酒精作用下,更是意气风发,很有一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嘚瑟,平时三棍子夯不出一个屁来的人,没准也能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酒话虽然不能当真,但那气场是有的,大约平时压抑惯了积攒在胸的肮脏气正好借着酒劲发泄个痛快淋漓。只是“粪土”不见得,味儿多少还是有点的。
这时候反正大家已经酒盖脸了,谁也不嫌弃谁,可高谈阔论者嘴巴喷雾器似的状况是存在的,转盘餐桌也正好起到了承接雨露均沾的效果,客观上又为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起到了媒介作用。对此不可不察,还真不能不当回事儿。
有人吃饭喜欢大声喧哗,甚至声震屋宇,也算是个根深蒂固的顽疾罢,走进咱传播“饮食文化”的地方,俨然走进了鸭子塘,呼喊喧腾之声不绝于耳,安安静静吃个饭不香吗?
据说外国人对这一点十分不以为然,但我们得一分为二去衡量,对待友好人士的意见不妨虚心接受,无则加勉,对居心叵测者完全当他在放气。然而,“食不言”却是我们孔老师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了,而且在历史绵延中还被当做过“君子之道”,反之则认为是引车卖浆者所为。
孔老师是我们公认的文化先贤,他老人家的话还是应该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