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李鸿章的恩怨
(2022-07-14 16:44:48)张之洞李鸿章的恩怨
彭广军
张之洞李鸿章皆系晚清政坛所谓的“四大中兴名臣”。两人同朝为官,还有点亲戚关系。张之洞族兄张之万与李鸿章是亲家(张之万次孙女与李鸿章长孙联姻)。如此说来,张李二人私交应该不差,然政见却多有不合,总体属于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
张之洞于光绪初年出任山西巡抚,光绪十年(1884年)擢任两广总督。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光绪二十年转任两江总督。其履历很有点“救火队长”的意思,任职年代大体是,1884年(甲申年),法军占据越南,矛头指向中国继而侵入福建、台湾沿海一带,为了应对法军不断挑衅,醇亲王、张之万等密保张之洞为两广总督。1894年(甲午年),中日战端已肇,朝廷以为张之洞在两广主持军务,与法军开战,应付裕如,特调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兼江宁将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且主要处理的是与列强纠葛,张李二人应该帮村才对,然而却矛盾多多,很少能尿到一个壶里头。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的淮军被法军打得丢盔弃甲,张之洞急令部将冯子材率军反攻,大败法军于镇南关,并追敌数十里,旋即收复谅山、长庆,可谓大获全胜。但全权大臣李鸿章因受广东税务司赫德(英国人,据说是法军卧底)蛊惑,认为中国无力继续抵抗法国,所以要求立即停战议和,与法国订立条约,将越南主权让与法国,中国军队撤回镇南关以里。闻讯后张之洞急忙奏陈:“停战则可,撤并则不可。撤至边界尤不可。”但朝廷严旨:“立即撤兵,倘有违延,必予严惩。”
张之洞流涕长叹曰:“庸臣误国,一至于此!”这“庸臣”指向当然十分明了。此时的张之洞对李鸿章和戎媚外很不以为然并十分鄙视。此后,他用张九龄诗句“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刻了一方图章,自名为“无竞居士”。
甲午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对日用兵,不惜一战。李鸿章则主张和平解决,认为张之洞支持主战,不明大势,还在张之洞的奏折上批评说:“张之洞为官数十年,尤不免书生之见。”张之洞则反讥道:“李少荃议和多少次,公然以前辈自居。”
张之洞主政两江,为了整顿市容,打算修筑南京的一条马路,但资金缺口较大。张之洞偶然获知李鸿章在南京某钱庄存有一笔20万两银子的私款,就想打这笔款子的主意。钱庄主事说这钱是李中堂的私人存款,不敢擅自动用。张之洞就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说你这钱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借给自己用一下,将来筹到款子了即行奉还。
存私房钱的小秘密被张之洞窥破,李鸿章也不好意思掩饰,只得同意把银子拿出来给南京修马路。张之洞为了表示修路是为南京百姓而不是为自己着想,还特意将总督衙门附近的街道搁置不修。李鸿章哭笑不得又无计可施,只好自认吃亏,银子当然有去无回了。此后李鸿章再也不提起这20万两银子的事情。
在断断续续的长期折冲中,张李二人基本处在斗争、合作,再斗争、再合作的状态之中,既不撕破脸皮,也远未达到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地步。这在晚清官场讲究门生故旧、同乡同年等抱团取暖、拉帮结党的氛围中亦属异类。
但李鸿章七十大寿,张之洞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给李鸿章写了一篇贺寿文章,极力推崇李鸿章的功业。在李鸿章收到的所有祝寿文章中,无人与之匹敌,属于压卷之作。琉璃厂书肆印行单行本发售,致当时颇有些“洛阳纸贵”之势。
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在北京病故,这回张之洞既未作挽诗祭文,也没写挽联,仅仅送了一幅祭帐,当中只写了一的大大的“奠”字。时下舆论认为,这并非张之洞势利,而是表示对李鸿章已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