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一段故事
(2022-06-08 17:18:45)邂逅一段故事
彭广军
同学参加网络征文得了奖,邀我们去郊区影视基地一聚。是日天气不错,阳光阴晴相间,大家伙多日未见,相谈甚欢,心情愉悦。
走进一个大门,眼前是条长长山路,走啊走啊,豁然就有了穿越的感觉:教堂、老街、深巷、民居、商铺,残垣断壁,摇摇欲坠的店招,被炸烂的军车,残缺不全的路障,垒在街头的沙包……这哪儿?分明是刚刚经历过激烈战斗的战场。
眼前的苍凉,硝烟,血与火,均出自这片宁静的山川。不过,这些逼真的战争场景却是人造的。这儿原为拍摄某部战争题材电影的外景地,后来留下来做了影视基地,迄今已拍过多部战争片,看起来大有古战场金戈铁马的意思。
教堂大门上方,一面半卷且略显陈旧的星条旗在风中缓缓飘动。这教堂挺眼熟的,哦,就是电影中发生了许多故事的地方。走进“教堂”,其中布局依稀还有电影画面的记忆,不过现在没有拍摄任务,就被改造成了洋派婚礼现场。被改造的当然不止教堂,还有外面的草皮、风车、安详的大红马,调皮的小绵羊,以及具有异国情调的小房子,均成了新人们大秀恩爱的元素。
离教堂不远处,有所巨大的房子。阳光从它西洋风格的玻璃窗子中照进来,隐约有细细碎碎亮点在阳光中飘动,斜斜光柱在地板上画了几个明亮的椭圆,照射着地板上摆满的一堆堆物资。但我却被这些东西吓了一大跳,因为偌大房间堆满了“军需物品”:长枪短枪迫击炮,背包行囊军装行军锅,雪亮的大刀以及半人高的炮弹……影片中的刀光剑影,雨箭风刀……蜷缩在房间一角,静静地,仿佛在回味昨日战斗情形,或者正在积蓄力量等待下一场厮杀。
这些“武器”自然是道具,我好奇地挨个掂了掂,发现除了大刀之外,其余的都没啥质感,皆为发泡材料做成。在戏里看起来扛着十分吃力的东西,现在随手拎来,差不多等于恍若无物……电影电视就这样拍出来的呀,心里不免有了莫名的失落。
砰砰……几声爆响,抬头一看,前方山坡上尘烟滚滚。我们试着走过去,被“炸弹”掀翻的泥土,炸断的树枝,正在燃烧的余烟未尽的掩体……这一切散布在“战壕”附近。满脸硝烟的士兵,提着步枪,端着机枪,扛着弹药箱,在战壕里煞有介事奔来跑去。
正拍摄一场战斗呢,剧组名称不能说,因为允许我们围观的前提就是不拍照,不录音,不泄露片名。
穿着灰布军装的士兵,佩戴的胸章是“川军第×军”,士兵们褴褛的军装,血迹斑斑的绷带,磨破了的布鞋,没了后跟的草鞋,跑进一个原木搭建的“指挥所”里,指挥所里同样是硝烟弥漫,嘶哑的叫喊彼此起伏,窜进来一个提着短枪的“少校”,跑到“上校”那儿一个立正:团长,我们顶不住了……团长厉声道:再退一步,老子一枪毙了你……看清“团长”的脸,我脱口道:这不是……旁边剧组人员立即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团长”正是当前热播的一部军旅题材电视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但我已答应不能说他名字。
拍摄间歇,我找一个穿草鞋挎长枪的年轻“士兵”聊天,他说自己是跑龙套的临时演员……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问他对八十年前的抗战士兵有什么感觉,他回答说,他们很伟大,很英勇,很神圣!
是啊,数百万子弟兵出川抗日,那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拍摄现场或者不尽真实,但将士出征抗日事实却是真实的。看着演员们一脸严肃的表演,我心中油然升起了崇敬之情——对几十年前那些与日寇以命相搏,英勇献身的英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