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豆腐

(2021-06-19 14:51:30)

家乡豆腐

彭广军

咕噜噜,咕噜噜,半夜起来磨豆腐,豆腐营养好,豆腐养分足,吃肉不如吃豆腐……我小时候跟着人哼过这童谣。其实童谣中带有几分无奈和自我安慰,因为那时候物资匮乏,吃肉不易。

做豆腐不是太难,可也不是想做就能做,好像只有到了过年的日子,袅袅炊烟中才会漂荡出浓郁的豆腐香味儿。

做豆腐首先得有豆子。吾乡土地恰恰适合种黄豆,甚至不需要专门地块,房前屋后田埂上都可种植,收获的豆子颗粒饱满珠圆玉润,是做豆腐的上好原料。

那时候吾乡做豆腐大多是家家户户的自发行为,做得如何但凭自家手艺,当然也有严格的工序,操作如仪,不可出现差错。

首先是破豆子,即用石磨把豆粒一剖两瓣。这活儿比较轻松,跟稍后“磨豆浆”的劳动强度相比简直就是玩儿,不过很讲究。这环节要求豆子必须足够干,才可保证豆子完全剖开且不会太碎。其次是泡豆子,就是将破成两瓣儿的豆子浸进清水里使豆子充分涨开。接下来就是磨豆浆了,这是个力气与技术兼顾的活计。

由青石做成的石磨,重约百余斤,上下两盘由大拇指粗细的钢筋串联,石磨之间凿有一条一条的槽子,这样便于研磨。上面石磨安了个手柄,方便人握着推磨。力气大的人操作时,一手推磨一手往石磨漏孔中喂豆子。如此推了几圈,黏稠的浆状物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石磨四周逸出,然后经漏斗流进杉木桶里。偶尔我也会打酱油帮着推推磨,可一桶豆子磨完胳膊酸痛得已像脱了臼,很累的。

稀释后的豆浆得抓紧过滤,目的是把豆浆与豆渣分离。豆渣也是个好东西,捏成团发酵后烧汤味道独特,只是一般人做不好,所以大多被当成了饲料。接下来煮豆浆同样讲究,总的要求是熟而不焦,欠火候不行,过了又影响豆腐口味。豆浆煮熟后洁白如玉液,豆香氤氲。

豆浆冷却至微温,就就到了最关键、最具技术含量的程序:点浆。但见父亲一手环抱有漏嘴的专用小缸,一手拿着锅铲在豆浆桶内均匀搅动,随着石膏水缓缓“点进”,豆浆在桶中不断凝结聚散,时而似梅花盛开,时而乱云飞渡……老豆腐、嫩豆腐就由点浆多少决定了,油炸豆腐、熏豆腐、豆腐乳等,也是这道工序确定的。

盖上盖子闷了一会后,就可将豆腐脑舀进铺有细纱布的方形木箱中,上置石块等重器加压榨去多余水分,固定成型……凝脂般的豆腐就成了。

说起来简单吧,然坊间有谚云:天下三大苦,打铁挑盐磨豆腐。可见做豆腐尤其是做好的豆腐绝非易事。现在吾乡豆腐加工已经走电气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了,是否应该为此高兴呢?我说不好。

豆腐已无争议地成了世界级食物,知识产权无疑是中国人的。

据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不断变换花样希望炼出长生不老药,却意外发明了豆腐。豆腐不经意间成为看得见的“仙丹”惠及了千千万万后人。豆腐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食谱,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昂首挺胸走向了世界。

邻国多有吃豆腐的,欧美也吃,只是做法吃法五花八门。有回在巴黎被奶酪面包搞得肠胃麻木了,看到餐馆有“红烧豆腐”,恰像他乡遇故交,赶紧点一盘,吃完后却有些失望。还有次在纽约听说某处有豆腐脑吃,立即拿着导航七拐八拐穿街走巷,找到的所谓“豆腐脑”却根本就是稀一点的白豆腐。

豆腐分店虽遍及全世界,正宗还要数咱泱泱华夏。

当然,最好吃的还是梦里的,吾乡地里长的,石磨磨的,用石膏水点出来的,豆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吃出个新世界
后一篇:莫高窟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