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了统一中原,先后五次北伐曹魏,而作为三国之一的吴国,综合实力比蜀汉强大,孙权称帝之后,为什么不北伐呢?
http://p3.pstatp.com/large/16850000ea8191ea75ed
众所周知,诸葛亮北伐,政治目的是统一中原,恢复汉室,遗憾的是,诸葛亮五次用兵都没有成功,蜀汉国力与曹魏实力相差太大。孙权综合实力比蜀汉强大,在孙权称帝之前,还对曹魏动过兵,比如,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逍遥津之战”,比如,孙权率军五万,攻打石阳的文聘,也就是历史上的“石阳之战”,但是,孙权在称帝之后,却没有举行大的军事行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孙权在逍遥津之战中,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合肥,结果被张辽七千人击败,非常狼狈,还差点被人家活捉,率五万大军进攻石阳,围困了文聘二十多天,硬是没打下来,根本无法取胜,退军时,文聘率军追击,孙权大败而回。两次用兵,都以失败告终,也被人戏称为“孙十万”。
孙权在称帝之前,也对魏国用过兵,但效果并不理想。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孙权听说曹丕病死,乘机进攻江夏,不克而还。黄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战”爆发,孙权命大都督陆逊率军击败了魏国大将曹休。
http://p3.pstatp.com/large/16310003f479aca8f4b9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
孙权称帝之后,也对魏国用过兵,但是可惜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对合肥新城用兵,派大将全琮征讨六安,都没有取胜而退军。《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嘉禾三年(234年),夏五月,孙权派陆逊、诸葛瑾等驻守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当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出兵武功,孙权后来退军。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到南郊祭祀天地时得了风疾,十二月,孙权召大将军诸葛恪,托以后事。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病死,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秋七月,葬于蒋陵。
孙权称帝之后,两次对魏国用兵,都没有取得胜利,至此,再也没有坚持大规模的北伐,直至去世。孙权在称帝前,因夷陵之战,和刘备交战,迫于压力,曾向魏国曹丕称臣,以求取得魏国的支持,抗拒刘备。
刘备死后,诸葛亮修复了和吴国的关系,孙权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曾配合诸葛亮出兵,但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孙权最终也退军了。
http://p1.pstatp.com/large/16310003f2acd124e820
如果说,诸葛亮坚持北伐,是为了政治需要,政治理想,那么,孙权,没有坚持北伐,也许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了考虑。
自身方面,孙权经历父兄三代基业,在江东已经有了民众的基础,稳定了统治,加上确实没有迫切的政治需要,相对稳定。
对曹魏方面,认识到魏国实在太强大,是硬骨头,很难啃,短期内吴国无法取得胜利,孙权应该深有体会,如果坚持北伐,将耗费更多国力。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对同盟的蜀汉方面,就算孙权坚持了北伐,取得胜利,也难免有很大好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赤壁之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吴国没有击败魏国,两败俱伤,耗费了国力,说不定蜀汉坐山观虎斗,等吴国奄奄一息,蜀汉会趁机吞并吴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