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辈出,比较有名的“人中吕布”,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的“五虎上将”,孙权的“江东十二虎臣”,不管哪个提起来都是勇士,但是,在当时的草根当中,也有三位勇士,他们身处险境之中,所做所为都有英雄气概。这三个草根勇士,都是谁呢?
第一位,曲阿小将。
这名小将没有姓名,跟随太史慈与“小霸王”孙策大战,孙策那边十三人,都是韩当和黄盖等大将。太史慈这边,只有他一个人,可见这员小将的胆量和勇气。

当时,太史慈听说孙策来了,对刘繇说,这时候不捉孙策,还等什么时候!于是,去捉孙策,太史慈出营的时候问,有胆子的都跟我来!结果,没有一个人敢动,可能都是听说了孙策的威名,害怕了,这时,只有一名小将说,我跟你去!于是拍马和太史慈同行,众将不但不去,还大笑起来。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有精彩描述:策不从,遂同上岭,南望村林。早有伏路小军飞报刘繇,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当然,这是小说的描写,正史里也有记载,《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太史慈带着这名小将,跟孙策大战起来,太史慈和孙策是单挑,一对一,打的难解难分,但是这员小将要独自面对韩当和黄盖等十二员大将,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有多紧张。但这员小将,并不惧怕,因此,应该说是一名勇士。
第二位,胡车儿。
胡车儿原本是张绣的一员偏将,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见到胡车儿,非常赞赏他的勇猛,于是赐黄金给胡车儿。后来,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娘,张绣觉得受到侮辱,突然反叛曹操,因为害怕曹操大将典韦之勇,于是派胡车儿偷走了典韦的双戟,致使典韦战死在宛城。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有精彩描述:因畏典韦勇猛,急切难近,乃与偏将胡车儿商议。那故车儿力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亦异人也。当下献计于绣曰:“典韦之可畏者,双铁戟耳。主公明日可请他来吃酒,使尽醉而归。那时某便混入他跟来军士数内,偷入帐房,先盗其戟,此人不足畏矣。”绣甚喜,预先准备弓箭、甲兵,告示各寨。至期,令贾诩致意请典韦到寨,殷勤待酒。至晚醉归,胡车儿杂在众人队里,直入大寨。
因为张绣等人害怕典韦,害怕搞不定,于是和胡车儿商议怎么办?胡车儿说,要先灌醉典韦,他再潜入典韦的帐中,偷走典韦的双戟,然后就好办了。果然,胡车儿偷走了典韦的双戟,张绣进攻曹操,曹操大败,典韦也战死了。

这是小说对胡车儿的描写,正史记载也有,据《三国志·张绣传》注引《傅子》记载:“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当然,正史里只说胡车儿勇冠其军,但没有说偷走典韦双戟的事。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胡车儿敢偷典韦的双戟,足见其勇,典韦是什么人?猛将,武艺高强,杀人不眨眼,军中没有人不害怕他的,但是,胡车儿却不怕典韦,因此,也可以说是一位勇士。
第三位,胡班。
胡班是《三国演义》里虚构的人物,正史无记载。胡班是荥阳太守王植手下的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的儿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一关是王植镇守,胡班奉命放火夜袭关羽,因敬服关羽的气概,又得其父胡华委托关羽带的家书,胡班看完之后,说:“险些误杀忠良!”随后,偷偷开了城门,将关羽一行人放走。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有精彩描述: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胡班冒着生命危险,放走了关羽,堪称钟意,勇猛。因为胡班的义举,才使关羽化险为夷,不然,关羽也许就危险了。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来明的,关羽当然不怕,但是,人家玩阴的,防不胜防啊!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胡班因放走关羽,被王植杀了,非常悲壮,而在小说中胡班没有死,《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胡班到荆州投奔关羽,关羽念旧日相救之情,让他跟随费诗入川,见汉中王受爵。结局也算完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