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历史不能信口开河

(2015-09-17 20:49:33)
标签:

杂谈

    曾有一篇文章说,一位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他的理由是,诸葛亮是分裂华夏的罪人。我想说,做学问不能想当然,对历史不能信口开河。搞学术研究要严谨,认真,不能无学术道德。诸葛亮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任何人都有他时代的局限。

    我觉得这位教授的观点太狭隘,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当时三国鼎立,经过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国家必须要统一,只有统一,才能和平安定,只有统一,才能和平发展,国家不统一,必然会带来战争。春秋和战国时代天下没有统一,不是经常发生战争吗?简单地说,没有统一,就没有和平,没有统一,必然会带来战争。而诸葛亮一生的奋斗和努力,就是为了恢复汉室,统一中原,维护国家的统一。他忠于国家,尽责尽责,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高度的爱国精神难道有错吗?难道不值得推崇和学习吗?
    
看看这位教授的理由是,他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
  《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谈到用《止战疏》替换《出师表》的实际意义,这位教授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
    我们
别的先不说,先看看华歆是什么样的人,暂且先不说他杀没杀皇后,据《三国志 文帝纪》记载:相国歆、太尉诩、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臣等伏读诏书,於邑益甚。臣等闻易称圣人奉天时,论语云君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作为汉室大臣,不为皇帝尽忠,居然还要皇帝禅位,其人格和不良居心昭然若揭。这样的奸臣,是国家的不幸。难道我们要向这种人学习?
    
再看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全文充满爱国热忱,精忠报国,为国家统一,不惜生命,因此,我认为,《出师表》一文,思想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奋斗终生,至死不渝,这样高贵的品格和精神,在今天理应该大力发扬和提倡。
    
如果不让学生从小培养维护国家统一,报效国家,那真的是太可惜了,难怪现在很多的留学生,出国留学,而学成回国报效国家的,却不到四分之一。
    
据教育部信息透露,历来全国留学生总数已超过90万,至今仅20多万学成归国,造成大量人才滞留国外。
这说明了什么?
    
我觉得,有的一些学者和教授,无学术道德,为了哗众取宠,炒作,吸引别人的眼球,信口开河,严重误导了广大读者和青少年,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太不负责,做学问不能想当然,对历史要负责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