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演义》的魅力在哪里

(2015-07-17 12:05:06)
标签:

杂谈

       在古典文学的浩瀚海洋里,一部部优美的文学作品灿若明珠,而《三国演义》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在“四大名著”中,我特别喜欢《三国演义》,它宏大的历史背景,雄浑的战争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震撼。《西游记》太虚幻了,《水浒传》太悲惨了,《红楼梦》呢,脂粉气太重,矫柔造作,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如果不是它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性,我想根本没人去读它。《三国演义》的魅力,其实是在于它写的是人的一种精神。

 

       我常常看《三国演义》,其实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还是很喜欢,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在文学手法上,有人说它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正是因为它的文字通俗易懂,使它的历史故事像“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失街亭”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广为流传。

 

       在艺术上,它无疑是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一座高峰,它人物形象众多,但作者却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场景的描绘大气磅礴,雄浑厚重,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尊刘贬曹抑孙,说刘备是仁君枭雄,说曹操是汉贼奸雄,而更没把孙权放在眼里,说他是江东鼠辈。虽然作者的这种观点并不客观,更有些主观,但却反映了作者鲜明的儒家思想的立场,那就是“仁”,也就是说统治阶级治国要实行“仁政”。作者就是把刘备在打了败仗,被敌人追杀的最危机的关头,也没有抛弃老百姓,还爱惜百姓,心系百姓,为百姓着想的这种“仁”,加以了赞扬和推崇。作者所说的“仁”,就是在治理国家上,要为老百姓着想,也符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在今天看来,它仍然具有超时代的意义,值得借鉴。

 

       《三国演义》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一段雄浑厚重的历史,这段特殊的历史期间,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在刘备的政治、军事集团里,人物璀璨夺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挥若定,是完美智慧的化身;关羽的春秋大义,义薄云天;张飞粗中有细,勇猛无敌;赵云是常胜将军,基本没有打过败仗;马超年轻有为,武艺高强;黄忠老当益壮,征战沙场,临死须发皆白……

 

       记得小时侯,经常和同学们争论,为什么刘备有诸葛亮、庞统等一大批贤人的辅佐,他的“五虎上将”皆万人敌,却为何没能统一天下?后来才明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斗争的结果,靠的是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来决定的。想想当时争论的场面,还十分难忘。

 

       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使中国人口数量下降,经济水平大幅降低,有一段时间,特别是曹操大规模地对袁绍、乌桓等北方势力作战,使大量人口南迁,致使南方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甚至一度超越了北方,所以,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南方的“孙刘联盟”集团取得了胜利。后来,曹操死后,由于“孙刘联盟”破裂,吴蜀对战,加上各势力互相频繁发生战争的影响,当时的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南方和西部,所以,位于北方的政治军事集团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从而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后,吴蜀联盟不攻自破,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此时,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朝政混乱,致使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请降,至此西晋统一了天下。

 

       当然,人为因素和军事集团的实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综合较量。

 

       古往今来,《三国演义》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一部《三国演义》让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其中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白帝城托孤、孔明之死等等,都感动的让我落泪……而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名垂千古、感人至深……有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是为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是为不孝,这足以说明它具有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总之,一部《三国演义》把我们带入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时代,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我的心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奇特而壮丽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和启发。我想,等有时间,我一定专程去一趟古隆中和荆州古城,去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感受历史遗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