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科学感悟随笔 |
分类: 散文 |
2003年10月26日,我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里,看到了凯旋返航的神舟五号飞船。
那天无风无云无雨,秋阳高照。我在北京西客站下48路汽车,向遥遥相对的世纪坛走,直到近处,见右侧是军事博物馆,左侧是中央电视台。花30元购了门票,就进了世纪坛二层展厅。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仓放在二百多平方米的前厅,看展的人挤人。我挤不过去,就站在后面看,返回仓像古代将军的巨大头盔,扣在花岗岩地板上,它身高2.5米,重两吨半,直径5米,四周被一个特制玻璃罩罩住,人们围着它脸贴玻璃地看。里三层,外三层挤着看。我在后面,从前面人的肩膀和脑袋的空隙中,再看飞船的“脑壳”,大厅灯光不很明亮,更增加了它的神密之感。中国的十月,是欢歌笑语人心充满灿烂阳光的日子.这个十月,让国人感动,让世人惊讶.电视直播神舟五号发射现场时,神密的飞船发射场,便占满了家家户户的的电视屏幕。杨利伟飞向太空的壮举,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杨利伟的凯旋,又紧系亿万人牵挂的心。这个返回仓,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飞天精灵。
我终于挤到前面,心嗵嗵地跳,将额头贴到玻璃罩子上看,在一米多的地方看这宝贝,才感到它的高大和雄壮。它不用说话,却在默默同人们心灵沟通。看它的人也不大说话。但从人们凝重而喜悦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人们在用心同它不住地对话。
这时,我的心正对它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时,我正在一个野战军连队当兵.那天晚上,全连杀猪宰羊煮酒欢庆。连长王忠友是个解放前入伍的老兵,参加过孟良固战役.想起牺牲的战友,他喝醉了.连长泪流不止,突然站到凳子上,向前一挥大手,命令连队文书向团里打报告,"给我们连装备原子弹!"。战友们捂着肚子不敢笑出声耒.
那天夜里我提枪在大树下站岗放哨,枪膛里真的像顶着原子弹一样胆壮。军人懂得,只有用我们的胜利,才能放飞和平的鸽子飞上蓝天.....
人们驻足观看飞船,常常止步不动.满厅的人静悄悄,谁也不催谁快走,谁都想在它面前久留。照相机的闪光灯不停,数码录相机在手掌上注视着它。指指点点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所有的面孔都在微笑,所有的神情都很扬眉吐气。飞船返回仓的周身像武士战袍,散发深黄色的光亮,一枚枚铜钉似的东西连在一起。一侧已烧黑。记录下太空之旅的战火硝烟.
据说,飞船在距地球300多公里的几乎真空的空间里,以每小时三万多公里的速度飞行。返回时要点燃制动火箭减速,脱离飞行轨道,点火时间相差1秒,就会偏离着陆点9公里。60秒后,在距地面140公里处,返回仓同轨道工作仓分离,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层。这里返回仓在百多公里高空,高速同大气摩擦和对返回仓周围气体的压缩,形成一个三千度高温的“火球”。铁在800度时,就可以用铁锤打锻成各种形状,1300度时就融化成铁水。返回仓的外壳是什么东西呢?高温产生的等离子区吸收电波,进入返回仓同外界中断电信联络的“黑障”区。我们参观时看到返回仓的上方,有一大一小敞开的银色圆窝,上面有两条鸡蛋粗的短白色尼龙绳子,这是自动打开丢弃盖,在10多公里的高空,弹出主伞和稳定伞的位置。在大厅的入口处,1200平米的红条白底的主动伞,以一巨大扇形折合展示,孩子们抚摸它,年轻人轻吻它.它使返回仓降下的速度,降到每秒9米以下。可不能轻视这个糸统,1967年4月24日,前苏联联盟一号飞船返回仓,就因为张伞系统失灵,返回仓以每秒100米的速度冲击波向地球,航天员马罗夫在生命即将结束的事故中坦然镇静。通过直播电视,微笑着嘱咐妻子,将他带入太空的一支金笔,赠给妻子新的丈夫。所有的航天员都这样英勇可敬。
杨利伟平安走出的仓口关闭着,倒是中间脸盆大小的暸望窗令人惊讶,不知上天和回来经过大气时加盖与否,它是一面圆圆的特殊透明体在返回仓的两面对称而开。人们从这一侧就可以看到另一侧窗口。而杨利伟就是用摄像器,从这里拍下了,在外空看到我们美丽的地球的电视画面。让中华子孙以中国人的眼睛,第一次目睹了人类的家园。
在飞船返回仓面前,我不记得自己转了多少圈,却发现腕上手表的分针转了两圈。我走入了二层大展厅。
我欣赏着世纪坛内外的景色,直到晚霞升起的时候。我一步步思索着走过,隽刻中华民族五千年年谱的青铜石板路。我的眼里盈出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