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状元出炉——千年不倒的科举路

(2010-06-30 18:51:37)
标签:

高考

高招

状元秀

教育模式

千年科举

林岱

时评

分类: 社会杂谈

 

随着2010年高考的全面揭晓,近日,各大媒体、门户网站均在显著位置或辟专栏以抢眼的标题刊登五花八门的高招信息,诸如某某某某省区或某某某某名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与文理状元面对面、高校争夺高考状元开赛、港校银弹战争高考状元与北大清华短兵相接……目不暇接的消息铺天盖地,媒体可谓攒足了劲,拉开宣传架势,现场首发、新闻追踪、深度报道、背后的故事等等,全方位上阵,带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据悉,有一些善于捕捉商机的商业组织甚至将高考状元按明星模式进行包装,比如在生产的内裤上打上状元标签策动品牌效应。就在人们不经意间,高考宣传也进入了商业化运作、功利性炒作的新时代。

每年高考放榜的日子,这样一些词总是媒体宣传的热词——高考“状元”、“榜眼”“探花”。有文状元有理状元,有省状元有市状元,甚至还有校状元。一时间,那些状元骄子们的大幅照片、人生感言和成长经历,充斥大报小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最近,湖北省文理状元刚一在媒体亮相,武汉市文理状元以及各地市县状元也相继粉墨登场,让旁观的人们在欣赏之余萌生艳羡之情。当然,被宣传的“状元榜眼”们及其家庭一时处于辉煌的顶峰上,人生的快意与豪迈自不待言,那些旁观的家长和学生在羡慕之余,免不了有些自惭形秽黯然神伤。

年复一年,高考状元们就这样进入公众的视野,他们当之无愧地升入理想的学府,今后的人生旅途也隐约在前方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年复一年,有多少状元、榜眼、探花们被制造出来,开启他们人生的骄傲的旅行。从隋唐科举取仕起,中国的教育就按照这一传统模式,让一代一代的状元出炉。而状元和那些渴望成为状元的人们,就认准了这根“状元及第”的独木桥。现如今,高考状元再次出炉了,仿佛在向人们昭示中国教育的典范——千年不倒的科举路。

从漫长的科举取仕制度来看,“状元”一词堪称“国粹”,已深深种进中国人的心田。它是才华的象征,因为其凤毛麟角人间稀少而受万人景仰。只是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对“状元”的界定似乎有所不同,古代的状元是中央或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结果,全国只有一人,而今天推而广之到省级状元、市级状元、县级状元乃至校级状元,状元在大幅扩大化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又翻出新意。这种变化与坚守正反映了国人对“状元”千秋万世不变的虔诚与仰望。

状元孵化以及高校状元争夺已成为今天的高考体制新景观。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而今的“高考状元”真的还是一如古代状元的真实与耀眼吗?据报道,今年湖北省的文理两名状元都是复读生,非应届生,这样的结果也引起了人们对状元质量的质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两个状元也正是认准了“状元及第”的独木桥,而选择复读来成就梦想。我们的教育也为他们的梦想成真提供了展翅的平台。由此可见科举教育对中国人及学校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另据报道,今年“湖南有多名高考状元获武术加分,交3万参训即加20分”。近年来,各省教育考试似乎都有巧立名目的加分,今年高考武术加分就成了湖南的一大特色。是什么考生才有加分的优待?为什么状元还要选择加分?因为加分而摘取状元贵冠的考生还有多少荣耀?“状元”考试的背后藏有多少猫腻?考试晋级模式是否透明而公平?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湖北山区长阳学子向伊梅,2006年考取北大就读,她并非当年的状元,阳光而朝气,学习之余她喜欢打篮球、弹钢琴、跑步,还兼任系学生会主席。优异的成绩与全面发展的素质加超常的能力和品质,哈佛已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另据悉,今年的北京高考状元李泰伯连续申报美国排名前20名的11所大学,全部被拒,有网友指称其所以被拒是因为他是“书呆子”。这些案例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的“状元考试”,联想到中国式教育。

全国中小学倡言推行素质已有多年,声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也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这些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也似乎在不断引向深入。从标准化考试到科目改革,从新课标编制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改革的“大手笔”在当今教育界不断涌现。但是改来改去,实效又是怎样的呢?有专家评论说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未触动”的改革都是一些“闹剧式的教育改革”,恰如“黄鼠狼吃鸡的本性未变,即使改革得黄鼠狼能给鸡拜年了,只不过徒增一些好听的名声而已,于鸡的被吃命运并无多大关系”。

在应试与素质之间,我们是否已作出了明智而坚定的选择?当高校争抢状元之风愈演愈烈的今天,“状元教育”的光环也越来越像是中国式教育的一块遮羞布,有多少人看见蒙在这块布面上的千年尘埃?又有多少人决定要顶着这块布一路“科举”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走进三峡大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