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014-05-22 23:15:27)
标签:
文化 |
田完本是陈国王子,长得估计是有点与众不同有吉人相,于是周太史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必定要做国王的(这不废话嘛,等于每天要吃饭一样)。但谁想到陈国内乱,田完的父王被杀,于是树倒猢狲散,余下的人各奔东西,田完只好逃到齐国再创业。
田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到了齐国后,齐桓公想让田完担任“卿”一职。田完说:“我刚到齐国,资质尚浅,怎敢据此高位?我去做工匠头就已经很满足了。”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田完可以当之。田完是聪明的,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试想如果田完欣然接受桓公的高位,那该会引起多少人的妒忌与不满?他之后要接受多少人的挤兑?这个卿是绝对做不长的。因此还不如起点低一些,多积攒些人脉关系,以期田氏以后的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完作为田家的祖宗,为田氏在齐国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在田氏发展史上,田釐子乞又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很注意拉拢人心,收买百姓。在收赋税时用小斗量粮食,在出粮食时用大斗称量。老百姓从他那里得了好处,自然对田家是感恩戴德,自觉地和田家站在一条战线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姓是很实际的,什么君臣大义,什么三纲五常,那都是虚的。谁让百姓给了好处,谁让百姓吃饱饭,老百姓就支持谁。我们不能谴责田乞的不臣之心,那是封建老夫子的行径。相反的,君者,有德者居之。看看田氏代齐后给齐国带来的新鲜活力,我们或许就能有答案了。
田氏代齐后,出了一个明君——齐威王。齐威王当政的头九年,不问政事,整天玩乐,齐国是百姓不治,诸侯并伐。正当众人以为威王又是一个无道昏君时,威王突然觉醒,要做一位明君。奋起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吏治。在这九年间,那些官员是浪得虚名名不符实,那些官员是清廉能干,威王心中自然是一清二楚。于是他烹杀阿大夫和那些溜须拍马之徒,封即墨大夫万家。下一步则是修德振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让各国见识了一下的齐国的军事实力。于是诸侯莫敢致兵于齐。齐威王的事迹让我不禁想起了楚庄王,当年庄王也是三年不当政,之后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估计威王是熟读史书,十分倾慕楚庄王而有意模仿。可实事求是的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九年可以浪费呢?国家又怎么能够九年不治呢?古代人的寿命短于现在,若是威王没等到九年就一命呜呼了,那岂不是坐实了昏君的名声?如果属下有不臣之心,趁机发难,威王又安得顺利地复兴齐国?因此,威王的故事虽好看,虽惊险,却是治国者千万学不得的。
威王另外一段关于“国之重宝”的论述,也是十分富有学习的意义的。威王一天与魏王碰面了,魏王见威王穿着朴素,身边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于是尾巴有点翘上了天,想借机嘲笑一下威王。他说:“威王啊,你看像我这种小国,也有鸽子蛋那么大的珍珠宝玉,为什么你那么大的国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宝贝呢?”威王一听这话,是找茬来了,略微一沉吟,已经是计上心来,只见他不疾不徐的说:“我对宝物的看法,和你有点不同。我有檀子为臣,让他守南城,楚人不敢往东边看一眼;有盼子为臣,让他守高唐,赵人就别想在我这边捞鱼了;有黔夫守徐州,燕人赵人得天天烧香求我别去他们家捣乱,这些才是我国的宝贝,而且比你的宝贝要好。”魏王被威王这番话征服了,知道自己和威王根本就不是一个思想境界,直接就羞得回了家。从这段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威王的治国理念,即以人才为本,依靠人才治国。许多君主都是十分贪婪而吝啬的,恨不得天下财宝都归他所有,对待臣子则是十分苛刻。但威王绝不是这种人,他深知人才乃国家之根本,而所谓财宝都是身外之物,对于治国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所以他注重招贤纳士,注重收买人才。这才能使齐国在当时能够重振雄风,这也是威王的出众之处。
每个人读《史记》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面对这一部充满智慧之书,我们必要尽力汲取其中的养分,使其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经验与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