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成书年代
(2013-06-09 23:16:21)
标签:
杂谈 |
《老子》,又名《道德经》,作为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巨著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是学者们考证的热点。总体来说,学界讨论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老子》的作者是不是老子?《老子》的成书年代是在什么时候?
关于《老子》的作者,许多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语言而去。”司马迁显然认为老子本人就是《老子》的作者了。近人胡适也赞同司马迁的这种看法,称赞老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而冯友兰先生认为,《老子》应是战国时人所作。又有其他学者认为《老子》并不是个人的作品,而是由稷下学者集体创作而成的。笔者认为,探究《老子》作者为谁,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明确它的成书年代。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老子》究竟是何时代人们的思想。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学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大体概括,有以下两种观点:(1)《老子》成书于春秋时期,时期略早于孔子;(2)《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晚到秦汉之际,为后人托老子之名而作。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老子》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现在的《老子》大概有四个版本,分别为魏晋时期的王弼本、汉文帝时期的“河上公”版本、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简本《老子》甲乙本。
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条理由:
(1)“道”的概念的演变。“道”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有多处提及。比如“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又如“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此时“道”这个概念,内涵还是比较简单的,是道德,正义的意思。可是到了《老子》中,“道”概念明显是变得复杂且抽象了,内涵也是极大地被丰富了。因此,如果老子在孔子时写成《老子》并赋予“道”如此深刻的含义,那么孔子怎么会又把它简单化了呢?
(2)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之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二则《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之后。三则《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期之作品。
笔者认为,上述理由都是不充分的。首先,“道”的概念的演变,就能确定两部书的先后年代?《老子》中提出“道”这个概念时,有这样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说明,这里老子赋予“道”一种全新的内涵,与之前的“道”全然不同,因此孔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没有必然的联系。用“道”的内涵不同来讨论《老子》的成书年代,是不适合的。其次针对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其实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孔子弟子编撰《论语》,难道之前就必无私人撰著?《论语》为问答体,则《论语》之前之著述必非问答体?这未免有武断之弊。另外还有一条理由我将在下文指出。
所以,笔者认为《老子》成书与春秋晚期。理由如下:
(1)《老子》的研究,虽然在20世纪20、30年代兴起,但在建国后取得了突破。主要的成就是郭店楚墓简本《老子》的出土,使得之前的秦汉说、战国中后期说不攻自破。楚墓的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即战国中后期。出土的三组竹简都是明显的“摘抄”本,考虑到当时书籍的传播速度,那么《老子》的成书时间至少还得往前推一二百年。也就是说最晚在春秋末期时《老子》便已成书。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直接否定了前人的“战国中后期说”、“秦汉说”。冯友兰先生所处时代简本《老子》尚未发现,所以才提出这样的观点。窃以为若冯先生知晓简本《老子》的存在,必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2)其次,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老子》的用词多用“邦”而不用“国”字。一方面,这说明它的摘抄年代是在汉高祖刘邦之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春秋时期的文化特色。“邦”指的是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而“国”则是周人集中居住的城池,也就是“邦”的都城。春秋时期人们一般多使用“邦”字,而较少使用“国”字。到了战国时期,封建国家的产生使得“国”字更多地被使用。这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上体现的很明显。如《论语》中有二十多处使用“邦”字,而只有较少几处使用“国”字,而战国的《孟子》则只有一处”邦“字。由此看来,《老子》就是春秋晚期的作品。
综上所述,《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