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汇总
(2011-11-16 19:01:20)
标签:
杂谈 |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自--从。
3.遽--急忙,立刻,匆忙。
4.契--用刀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探求。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主谓间,第三人称,它(们)。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向前行。
19.亦:也。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1) 狐:狐狸。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
(2)荆宣王:即楚宣王,公元前370年即位。
(3)北方:指中原各诸侯国。昭奚恤:楚名将。
(4)果诚何如:实际上怎么样?
(5)江一:魏人,有智谋,仕于楚。一:也写作“乙”。
(6)无敢:不敢。食:吃。
(7)逆:背,违背。
(8)属:同“嘱”,委托。
【译文】
老虎寻求各种野兽吃掉它们,它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来做野兽的首领,如今你吃掉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那么我在你的前面走,你跟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原文】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⑴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⑵长(zhǎng)——生长,成长。
⑶揠(yà)——拔。
⑷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⑸其家人——他家里的人。
⑹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⑺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⑻趋——快走。
⑼往——去,到..去。
⑽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⒀益:好处。
⒁子:儿子
【译文】
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就一棵一棵的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总算帮助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自相矛盾《韩非子 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难一》
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
⑹应——回答
⑺或——有人
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⑽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⑾ 坚——坚固
⑿ 以——用
⒀俄而——然后
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使:派,让,指使。
必:一定,必须。
请:要求,请求。
为:给。
说:通“悦”,高兴。
廪:官方的粮仓。
食:供养,喂养。
以:用。
等:同等。
好:喜欢。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听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度(du):测量。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想要。
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者:......的人。
先:首先。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等到。
之:到。
而:却。
忘:忘记。
操:拿,携带。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乃:才。
持:拿。
反:通假字:返;返回。
及:到,等到。
罢:散,结束,停止。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就。
得:买到。
何:为什么。
之:鞋子。
以:用。
足;脚。
宁:宁可。
忘操之:忘了拿尺码。
【译文】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但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掩耳盗钟《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注释]
1.范氏之亡也:指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范氏,晋卿范武子之后
3.负:背
4.况然:即锽(huáng)然,形容钟声宏亮
5.椎:锤子
6.遽:立即,急忙解释:
[译文]
范氏被智伯讨伐而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椎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 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
(6)固:本来,原来。
(7)子:对人的尊称,您。安,怎能,哪能。
(8)遂:于是。
(9)亡:失掉,指未喝上。
(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终:最终、最后。
(13)安能:怎能,哪能。
(14)引:拿起。
(15)且:准备。
(16)成:完成。
(17)余:剩下的。(18)足:脚
蜀鄙之僧【清】彭端淑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①而往?”
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力者也。
【注释】
①恃:凭借。
②越:到。明年:第二年。(亦有人译为“越过第二年”,即第三年)
③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
④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⑤持:笔者怀疑可能为误写,同“恃”。
⑥败:衰弱,颓废。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⑦昏:糊涂。庸: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⑧限:限制。这里翻译为“限制于”。
⑨之:到,往,去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
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可以依仗(有时)却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聪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荒废了自己(的聪明)的人。糊涂和平庸,(有时)可能限制人(有时)却不一定会限制人不因为自己的平庸就放弃自己,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学奕《孟子.告子上》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学弈(下围棋)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秋,任命,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弈者也。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听)弈秋之(的)为听(教导);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弓缴(箭)而射之(天鹅)。虽与之(前者)俱(一起)学,弗(不)若(比)之(前者)矣(好)。为(因为)是其(后者)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吗)?曰(答):非(不是)然(这样)也(的)。
弈: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后者。
然:这样。
思:想。
长竿入城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注释】
执:握,持
俄:一会儿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以:用
但:只
之:指长竿
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