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伏姜

标签:
文化 |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神秘的伏姜
巍巍太行山,千古呈风流。
涓涓长河水,万代留奇葩。
相传东晋时一个著名的和尚道安来晋城避难,隐居于泽州县川底乡的王虎(王屋、王扈)。其时,方圆几十里流传着一种可怕的疾病,痨病,就是后来人们说的肺结核。得病的人久咳不治,最终失去生命。道安和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不但精通佛法,而且饱读医书,是一位世外高人。于是他拿出一种浓浓的液体,让得病的人喝下去。竟然奇迹般的止住了咳嗽。于是大家都来索要,但是道安带的“药”杯水车薪,实在不够用。于是道安便带领大家上山挖一种叫做“姜”的植物根茎,然后教会大家制作这种救命的液体。吃了这种“药”,王虎山周边的痨病病人奇迹般的全部治愈了。
http://s16/mw690/4d115c94tx6CfOWn8Fp8f&690
道安告诉大家,这种液体叫做伏姜。并教会了当地人做伏姜的工艺,但是伏姜里加入一种叫做“伏姜引”的东西,只传给了村里一位姓宋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每天为道安挑水,打杂。而道安就住在他的家里。
据《名僧传抄》、《高僧传》记载,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石虎即皇帝位(335)内部变乱,道安就在这时避难来到山西的薓泽(今阳城)。薓泽地方很偏僻,可以暂避兵燹之祸,因此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高僧都先后冒险远集,和道安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方面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解。
从当地百姓历代相传的故事来看,其实道安当时就应该是隐居在阳城和泽州交界的王虎山。
千百年来,在这个叫做王虎山的小山村传唱着道安伏姜止咳的故事,传承着制作伏姜的工艺。那位姓宋的青年严守着“伏姜引”的秘方,立下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外甥不传闺女。1600余年过去了,宋氏家族的秘密传到一位叫做宋翀瑜的后来手里,他挑起了宋氏秘传伏姜的制作工艺传承的重担。
伏姜制作工艺是珍贵文化遗产。源自太行山东南部以晋城为中心的山西,河南等地,主要分布在晋城城区,泽州、阳城、高平、沁水等地区。宋氏家族伏姜制作技艺继承和弘扬了源远流长的中医传统治疗理论,凝聚着数代伏姜技艺人长期探索和实践经验,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手工制作技艺遗产。
伏姜主要成份为:生姜、红糖、以及宋氏秘传“伏姜引”。其中,伏姜的主要秘方——“宋氏秘传伏姜引”至今在宋氏一族内传承模式仍然是传男不传女,传外甥不传闺女。http://s7/mw690/4d115c94tx6CfP5iu7Y86&690
伏姜制作需在夏天初伏至三伏这40天内,把生姜切片榨汁后与红糖、花椒末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根据具体情况加入“宋氏秘传伏姜引”密封后20天后食用。伏姜中含有丰富的姜辣素、挥发油、维生素、糖蜜、苹果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铬、铁等各种元素,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对老寒胃,伤风咳嗽增进血行,驱散寒邪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经过取新鲜姜洗净、磨碎、取汁水、拌入红糖、加宋氏伏姜引、从初伏到出伏晾晒等工序制作而成。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当人们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冲一杯伏姜喝,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常饮伏姜可以温暖保健,补气益血,使人精神好,面色红润。
http://s6/mw690/4d115c94tx6CfQchLYVf5&690
伏姜中所含的姜辣素、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和糖蜜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能将过量的黑色素从真皮层中导出,通过淋巴组织排出体外,可促进日晒皮肤的新陈代谢。女性常饮可以美白,抗衰老,老年人常饮可除“老年斑”。
在饮酒过程中,可同时饮用伏姜茶,通过伏姜的特殊功效,直接刺激胃部血管,加速胃部蠕动,同时减少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迅速进入大肠,减少小肠对酒精的吸收,从而也就减轻酒精对体内其它器官的伤害。另外,通过伏姜的解表功效,能使饮酒者迅速流汗,从而将酒精通过汗液快速排出体外,达到解酒功效。
生理期疼痛的女性大多是“寒体质”。而伏姜具有强烈的保温作用,并能促进血液循环,散去体内的“寒”,缓解疼痛。
宋氏伏姜的传承人宋翀瑜,晋城市城区北街办事处人。宋师傅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伏姜制作技艺,他刻苦钻研,敢于实践,对原料和工艺更加精益求精。因其制作的伏姜为百姓们减轻许多病痛的折磨,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宋氏家传的独特制作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珍贵的伏姜制作秘方,都值得进一步保护、发掘、整理、继承。
宋氏伏姜选材严格、制作独特;纯手工制作,家族世代传承,凭借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积累而逐步完善。技艺传承不仅依靠父子之间的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才能掌握。其药用、食疗价值极高;
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严重的冲击,伏姜的工艺正逐步走向衰落。伏姜工艺复杂,伏天气候多变,纯手工晒制伏姜,劳动强度大,对产品的质量很难操作,很难形成产业化生产模式,年轻人又不愿做,伏姜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了积极保护、发掘、整理、继承伏姜制作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采取保护、推广等各种有效传播途径使伏姜制品得到更好地发展。如今宋氏伏姜制作工艺被晋城市和城区人民政府列入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其制作工艺已列入抢救、保护范围,对伏姜制作艺人进行普查、建档,健全伏姜制作工艺传承机制,争取资金补助,扶持伏姜技艺更好发展;运用各种宣传促销活动,扩大伏姜系列产品知名度。建立稳定的传承机制,形成世代传承,永不间断,保证伏姜手工制作技艺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怀和支持下,宋氏伏姜一定会焕发青春,他充满神秘的制作工艺一定会有序、健康的传承下去……
(易泉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