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发现一处北齐长城遗迹
近日,笔者及泽州县旅游文物部门在进行田野文物调查时,发现一处长城遗迹。该长城位于泽州县晋庙铺镇大口村东北的满安岭断崖,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在该县境内全长5公里左右。长城充分利用天然的地理环境,跨山越谷,或削山为堑,或片石构筑。现存残高3米至1米不等,窄处有2——3米,宽处达5——6米,顶宽2米,绵延入河南境。

据考证,此长城应为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防御当时北周宇文氏的北侵时所筑。

公元550年,鲜卑化的汉人高洋象他的父亲高欢一样当上了东魏的相国,受封齐王,当年就废东魏孝静帝,自己即皇帝位,建国号齐,改元天保,首都依然定在邺(今河北临津西南)。后代史学家为区别南方萧道成废南朝刘宋所建的齐朝,称之为北齐,也叫高齐。

北齐王朝建立后,承东魏疆土,领有今洛阳以东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和辽宁、内蒙各一部。南邻梁朝(公元557年梁亡后为陈),西接西魏(公元556年西魏亡原为北周),东滨渤海,北与柔然、契丹、突厥、库莫奚毗邻。北齐为了加强对游牧民族及对西魏(后来是北国)的防御,在其立国的27年中,在出击北方强敌柔然、突厥、契丹的同时,在北部和西部曾多次修筑过长城。

北齐修筑长城史籍记载有六次:
一、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北齐书?文宣帝纪》)。黄栌岭位于北齐南朔州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西北60里,在今山西离石县境,社平戍位于朔州广安郡(今山西朔州市)西南,在今山西五寨县境。这条长城实际沿吕梁山脉绵延200公里,其意图是用来防御稽胡和对付西魏的。

二、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三月“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北史?齐本记》卷七)。夏口即今北京居庸关的南口附近,恒州即今山西大同。这段长城基本上是沿北魏长城线进行的修葺和增筑。

三、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北史?齐本记》卷七)。“六十里一戍”《资治通鉴》作“率十里一戍”。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考证,西河指北齐南朔州西河郡(今山西汾阳),总秦戍为鲜卑语军戍名称,位置在今山西大同西北境。海是指今秦皇岛市山海关的海边。这段1500公里的长城当是利用了天保三年所筑的黄栌岭至社平戍长城和天保六年所筑的夏口至恒州长城,加以连缀增补而成,其夏口至海的部分是沿燕山南麓而筑的。

四、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北史?齐本记》卷七)。库洛拔在今山西代县与朔县交界处,坞纥戍在今山西灵丘县西南境。这段长城的位置走向仍与北魏“畿上塞围”之南环长城相关。
五、“诏司空斛律光督五营军士筑戍于轵关”《北史?齐本记》卷八)。“轵关”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为太行八陉之第一陉。这条沿太行山走向的长城是为防御北周的东犯而修建的。
六、北齐后主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北齐斛律羡“以北虏屡犯边塞,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三里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戊逻五十余所。”(《北齐书?列传第九?斛律金》)。库堆戍,有学者认为是今古北口。史书载公元563年突厥曾发动二十万兵民毁坏长城,翌年又几次用兵大掠幽(今北京市)、恒州(今山西大同)境,故这次修筑是为防御突厥而对以前所筑北部长城的补修和连缀。
晋庙铺镇发现的北齐长城应为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四月,司空斛律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的长城。它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晋庙铺镇作为“晋南屏翰”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同时这些遗迹也成为该镇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