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之四
沁水·湘峪古堡
时间:2007年10月20日上午
地点:沁水县郑村乡湘峪村
调研点:湘峪古堡
建筑年代:明\清
保护级别: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概 况:
湘峪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58公里处的郑村镇境内,该村原名“相谷村”,因为村周山环水绕,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背山面河的湘峪古城建在湘峪河谷北侧的山坡上,是沁河流域最为雄奇的古城堡之一。
湘峪河紧贴建于石壁与陡坡上的南城墙西流,成为古城的护城河。自然山色与建筑色彩完美和谐的统一,是湘峪古城的独特风格。
文化名村湘峪
城墙(明)
历史的印记
民居(明)
湘峪村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其中尤以孙居相、孙鼎相兄弟名望最盛。孙氏兄弟均为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孙居相最初任过知县,以后相继任南京监察御史、兵部、吏部、户部右侍郎,最后官居户部尚书;孙鼎相先后在工部、兵部、礼部、吏部、光禄寺、太仆寺等任过要职,还当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兄弟二人均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并经常上疏朝廷,评论时政,弹劾贪官,威震朝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战乱频繁,为了保护家园,由孙氏兄弟倡议,并由孙鼎相亲自主持,动员全村人力财力,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艰苦卓绝的紧张施工,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建成了这座高大雄伟的城堡。因孙鼎相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又在都察院任过右副都御史,他的府第便称“三都堂”,也因为这个缘故,后来人们便称湘峪古城为“三都古城”。
三都古城
天绘图
老树
墓志铭(明)
湘峪三都古城依山而建,背靠虎山,面临溪流,位置优越,形势险要。该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主要环绕“三都堂”等官宅而建,是全城的核心区域,内城墙周长不详,高约10米,墙面砖包,条石为基,墙顶压石条,墙体填满黄土,北墙则用砖石修砌窑洞,今遗迹犹存。外城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总周长760米,总面积达32500平方米,城墙一般高4—5米,宽4米,南城墙筑在河岸上,最高处有25米。古城开东、西、南三门和小南门,城门上各有城楼一座,东门曰“迎晖门”,城门犹存,拱形门,有门楼。西门曰“来奕门”,城门及城楼已拆毁,城门石刻匾额仍存,上刻“来奕”二字,上款“崇祯甲戌申月吉旦”八字清晰可辨,可证湘峪三都古城建成于崇祯七年九月。南门曰“宸薰”,其城门石匾未嵌于拱门门头,而是镶于门内石墙上,南城门城楼尚存,现已修缮完工。外城城墙均用石条为基,青砖包砌,内填土石,雄伟壮观。还建有角楼、藏兵洞、马厮、马夫居住窑洞和挡水墙等,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
汇报
藏兵洞
角楼
小巷
老宅
湘峪古城平面布局独特,为棋盘形,东西两条主要街道,一条位于古城中部,由东门延至西门,称中街,长280米,街道时宽时窄,最窄处仅1.5米,最宽处有2.8米,由条石铺成,靠近西门的路面有一段为磨盘石铺设。另一条位于南城墙内侧,可往来行人,战时还可兼作防御通道,长220米,宽1.5—2米,路面铺砌不完整。南北有九条小巷分别与街呈丁字或十字相交。
参观
双插花院
留台奏议碑
城内至今仍保存着规模较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民居院落主要有:帅府、三都堂、双插花院、天绘图院、绣楼院、书房院及棋盘四院等。
历史符号
居相宅第
础石留音
地牢
三都堂位于古城堡中心,坐北朝南,为两进院落,东侧有回廊,其东南门有“文武衡鉴”匾额,东过道门上匾额内外分刻“司空”、“宗伯”,正门上高悬“四部首司”大匾,下方刻有“吏部稽勋司郎中、前文选考功验封稽勋暨礼部仪制司各员外、礼部主客、兵部武选、工部营缮司各主事孙鼎相第”。院内正房高达五层,雄伟壮观,名曰“了望楼”,俗称“看家楼”,它是湘峪现存最高的明代古民居建筑,该楼高约20米,楼面阔三间,一至四层朝南开三窗,第四层东西各开一窗,第五层朝南敞开三间,东、西、北皆开一小窗,既便于了望,又便于防御。
该楼条石砌基,青砖墙面,硬山楼顶覆以黑瓦,巍峨耸立,坚固结实。拱形楼门和窗户,均施以艺术化的精美垂花砖雕装饰。这种建筑外装饰风格在湘峪村明代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是湘峪民居的重要特点之一。
失落的记忆
老树守望下的轨迹
双插花院的设计独具匠心,北房中间低,两边高,中间主楼为三层楼房,东西耳房则是四层的高楼,互相联通,融为一体,从外形观之,恰似古代双插花的官帽。其东、西四层楼房的门窗亦用垂花砖雕装饰,与三都堂的风格一致。主楼的房梁上存有题记:“时崇祯拾壹年贰月拾柒日子时宅主孙述祖、孙率祖建立”,由此可知该院建成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二月十七日,这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存有准确记载的湘峪明代建筑,对研究当时当地的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历史的隧道
和谐之道
帅府建筑群现存格局基本未变,其大门朝南开,二楼西南开有三个大方窗,其中一间是“指挥所”,另二间为“参谋部”,大方窗正对南山上的烽火台。主帅院较为隐蔽、简朴,左右有通道相连,墙壁有夹层,西院大门门头存有“其旋元吉”匾额。
记忆
昔日的荣耀
寻觅
印痕
在三都古城南城崖的上方,沿城墙依山势建有一组院落,其中有“天绘图”院、“延秀”院、“耕读”院等,耕读院原为孙氏祠堂的一部分,现已改作民居。又有进士赵鸿猷宅第,院门木匾上的题字已模糊难辨,上款为“赐进士第户部员外郎赵鸿猷为……”下款署“乙卯举人广西北流县知县孙锟化赠”。“视履考祥”院,因院门有“视履考祥”匾故名,其主楼原为三开间四层,拱形门窗,垂花砖雕装饰,今结构稍改,该院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晋北县政府临时驻地。还有“凝瑞气”院、“学恕求人”院、“乐循理”院等。
东门迎辉
湘峪古城内外还建有许多庙宇,城西有东岳庙、山神庙,城东建有张公庙、岳飞庙、鸿门寺、清心庵,城内有上佛堂、下佛堂,在城东的岳神山上还建有洞阳观。
音韵
历史的天空
孙氏祠堂位于三都堂之南,建于明崇祯年间,正厅五开间,每间均开门,有前廊,为四梁八柱双层砖木结构建筑,宽敞明亮。下层现已改建成民房,上层保存较好,彩绘木雕极为精致讲究。
孙居相墓
孙居相墓位于湘峪城东山坡上,虽屡遭浩劫,墓碑仍存,横卧于田埂之上。墓前有石牌楼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由八组石雕斗栱相托,正楼枋间有“恩荣四世”石匾,字迹工整,笔力刚劲。神道两旁依次设有文臣、武将、石虎、石羊、石马等。
荣耀
责任
调研组和村民共商保护大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