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湮没的辉煌——访清初泽州首富王泰来故园“秋木山庄”

(2007-09-11 20:24:23)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文化名村(镇)
 

湮没的辉煌

——访清初泽州首富王泰来故园“秋木山庄”

◆ 裴池善

晋普山,距晋城市区西南三十里。特立独尊,俯视群峰,脊如平地;黄河天外,了了可指;有九泉罗列山间,淙淙潺潺,冬夏不竭,味甘冽异常。山半为灵岩寺,入石门口,万松参天,绿云如水,涛声谡谡,冷沁心骨,阴壑积雪,盛暑不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松林积雪”所在。

山脚谷地间,错落着村庄座座。其东南侧的两个村庄,一个是秋木洼,一个是南沟,均隶属于泽州县大箕镇。在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两个平常又平常,普通又普通,在太行山区数不胜数的农村。然而,在三百年前,清王朝还正当康乾盛世时,这里可是鼎鼎大名,风光一时。那时候,在整个泽州府,说起秋木洼,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山西泰来号,独修火神庙,捐银十万两,不够再来要。”这个泰来号够财大气粗吧,它的东家正是世居大箕秋木洼的王泰来王氏家族。

王泰来,本名王璇,主要生活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两朝。王家从明末王泰来的父亲王自振经营盐运起家,到清初王泰来时,富甲一郡,渐成晋商劲旅,泽州望族。

富起来的王家,很自然地把自己走南闯北的见识用于家园的营建上。于是,在秋木洼,在这片老王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山沟沟里,“秋木山庄”落成了,“小北京”建好了,小小的山村一下子拥有了城堡的气象和府县的华丽。

庞大宏伟的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高峻挺拔;龙亭凤阁雕梁画栋,相错辉映;信步廊庑迂回,举目檐牙高喙。在豪华的别墅群里,奢华的生活或许是当然的:高朋满座,宴饮赏曲,不免还会十分风雅地赋诗会文,把日常生活装扮出高雅深沉的文化理念,当年王家的排场可以想见。

那时候,王泰来返乡时,绿呢大轿就是从这里抬进去的。他掀起轿帘,望着渐行渐近的老家的屋影,该会想些什么呢?是衣锦还乡的荣耀、人事沧桑的感慨,还是旅途见闻的反思,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是,只是在心底里疲惫地叹息一声:唉,终于到家了!

其实,当金钱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它就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了。于是,捐银放粮、赈灾济困、捐赠公益,便成了王家的输财之道,笔笔在录,名垂青史。还有就是捐官,王泰来子孙王廷抡、王廷扬、王钧等均身居高官,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与王家雄厚的家财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家族团体借助财富的力量融入上层社会,甚至力求影响社会。王家自此达到极盛。

王家真正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人是王珣,他是康熙十五年(1676)的武进士,但其作为并不大,在王氏子孙中名望也不显要,仅活了四十一岁就病亡了。

今天,随着镜头,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秋木洼,投向南沟,投向那座隐映在夕阳和山影下的秋木山庄,透过那倾颓的城墙和荒芜的园林,去窥探一个家族兴衰的轨迹和悠远的残梦。

“漫漫风雨三百载,谁料此间留辉煌”。故园是一个历史见证,它把当年王氏家族繁荣兴盛的辉煌物化于此,浓缩于此。

王泰来的故居叫“秋木山庄”。秋木山庄其实是一个总称,它的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在秋木洼和南沟两个村。包括有:王氏住宅别墅区、鱼池、花洞,还有“小北京”。原先的建筑大部分都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些城墙的基础、房子的地基等等。

王氏住宅别墅区是秋木山庄的主体,位于现在的南沟村,据清光绪版《凤台县志》记载:“嘉庆间园亭尚存,《鹤栖堂集》有‘秋木山庄八咏’,今则山空客散,蔓草荒烟矣。”说明王氏在清末已然衰败,故居也已荒芜。

从现存基址看,王氏住宅别墅区应为城堡式,依就北低南高的地势,甃石为坪,坪上建宅,总占地面积约12500平方米。城周随地形呈不规则走势,隔段设马面墙。城设南、北二门,北门外有吊桥和接官厅,是往来外界的主要通道。北门外西侧旧时建有骆驼房、马房,不论是族人返家还是友朋造访,均在此安顿车马,然后徒步入城。

城墙的基石是大块大块的条石,垒得很深,石缝口悠悠渗出三合土的灰浆,条条缕缕犹如化石一般,那是当初用桐油、糯米汁与石灰搅拌的混合物。就是这样坚固的城墙,承载着山庄内森严的高墙及精致的屋宇,承载着如山的粮仓和充栋的诗书,承载着一个大家族内每个成员的喜怒哀乐和生生死死,承载着鲜花着锦般的兴盛和无可奈何的没落。

城内建筑业已毁败殆尽,繁华一梦已随王氏先人一起逝去,烟消云散了。从巷口望去,两旁尽是简陋的木板门,没有了张扬着富贵气的高大门头,没有了威猛的镇宅石狮,没有了雄伟壮观的牌楼高阁,没有了漂亮的紫铜门钉雕花窗棂,只有那风蚀的断壁残垣和四下散落的建筑构件。脚下印痕深深的石路,踏出一个家族的兴亡变迁。

鱼池位于王氏住宅别墅区东城墙外,现在通往南沟的入村坡道旁,实际上是王家的一处私家园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鱼池依就一处自然低洼的地形而建,周壁乱石砌筑,石用黄石,大小相间,油灰抿缝,状如“冰裂”,当地百姓俗称作“冰凌墙”。蓄水为池,上建曲折桥,也就是村民所谓的斜纹桥,人行桥上,三回九折,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据说池上原来还建有水亭数座,池中有假山。现如今,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在王氏住宅别墅城堡和鱼池的东南方,地势北高南低,为了建房和生活方便,当年曾砌砖而起,形成城墙,上为平台。不过它并非是一砖到顶的,而是朝外券起了一孔孔的窑洞。一来可以节省砖料,节省人力;二来窑洞也可以用来住人或者存放东西。据老一辈人讲,由于这些窑洞坐北朝南,采光非常好,加上窑洞本身有冬暖夏凉的特性,王家当年是用来养花、存花的。因此祖辈相传叫“花洞”。现在,就只剩一小段城墙和十数孔窑洞了。

在秋木洼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是王泰来的母亲想去看看紫禁城是什么样子,可是山高路远,自已又年事已高,难以如愿。为了表示孝心,王泰来就在家乡为母亲依照紫禁城的模样建了一座“小北京”。

从村民的回忆和讲述来看,其实,所谓的小北京,应该是一座二进院的庙宇,坐北朝南,庙门、戏台、朝天殿、关帝殿、奎星楼、祖师殿、奶奶殿等,庙外东南角还建有一座文昌阁。只是和一般我们常见的庙宇不同的是,这座庙的庙门前有河,河上有桥,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金水河和金水桥,所以人们说这是“小北京”。

日月消长,风云尘灰起落飘散,故园早已失去了生命的律动。同样风光尽逝的还有位于秋木洼村北的王氏墓园,康熙丁亥季春合族公立的“王氏祖茔”石碑尚在。墓地前农田中还保存有两匹石马,由此可辨墓园当年甬道位置。距石马西侧不远的田楞上,垒砌有石人头一颗。

据旧府志县志记载,王家的人并不是都葬在秋木洼,这里只是祖茔。王家历史上几个主要人物,葬在这里的有王泰来的祖父王国宾、王泰来的父亲王自振;王泰来本人和他两个孙子王钧、王镗的墓在丰安;王泰来的弟弟王珣和他的儿子王廷扬的墓在常村。

墓园祖茔当年的格局早已被破坏,大通大通的御制神道碑也早被砸得粉碎,那雕刻精良的碑首现在的使命只是垒筑田楞。

“白烟一股瞬息间,千年瓦金落纷纷”,风光数百年的王氏家族于晚清以后凋零衰败,辉煌不再。“落日斜古槐,西风摧残垣”,所有的繁华盛景,终究只能是一个个历史记忆了。

望着斜阳里的废墟,我们遥想起当年在这里步履匆匆走过的先人,正是在这里,走过辛苦奔走的王泰来的父辈们,走过锦衣华带的王泰来,走过官高位显的王廷抡、王廷扬兄弟,走过风光无限的王钧一代,走过家道已然没落的王栻,也走过陈廷敬、陈豫朋、佟国珑、蒋士铨等与王家交情深厚的朋友。今天,我们又从这里走过,踏着历史走过,残阳在身后,映出一片片剪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