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普通话)承袭了“数人会”“国语罗马字”的衣钵,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现代语言学家为此拍手叫好,认为是汉语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广大北方话社区的乡村野老和老派学者对此却深恶痛绝,认为是谬种流传,践踏汉语。
什么是尖团音?尖音和团音的概念,最早出自清人《圆音正考》的序言。《圆音正考》成书于1743年,即乾隆八年,是专为纠正尖音舌面化(尖团合流)的语病,分辨尖团音而写的。其序言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 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 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满文、满族称满文为国书)一字于首,团音在前,尖音居后”。从这段序言可以知道,所谓团音,就是见系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等于现代舌面音jqx,如基ji欺qi希xi;所谓尖音,就是精系字齐摄呼的读音,其声母近似现代舌尖音zcs(精系舌尖音的发音是舌尖抵下齿背),如积zi七ci西si。
什么是尖团合流呢?尖团合流又叫尖音舌面化,就是把尖音字读成团音,也就是把声母为zcs的齐摄呼的读音改为声母为jqx的舌面音,如把尖千仙(zianciansian)改读为坚牵掀(jianqianxian).
分尖团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高度精密的表现。自从有汉字,就分尖团音。这从“剑”和“箭”
两个字上可以推知;剑和箭都是古代常用兵器,而且都是在文明初期即造字时代常用的兵器。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决不会让这两种同时存在的最常用的兵器完全同音的。如果完全同音,要说“拿jian来”,是让人们去拿剑呢,还是去拿箭呢?还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吗?就象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给学生起学名,或者象父母给自已的孩子起乳名,能让两个学生或两个孩子完全同名吗?由此推知,我们的祖先造字时,是剑箭不同音,尖团音有别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仍然是剑箭不同音,尖团音有别。自从东汉末年开始用反切给汉字注音,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剑的切脚字是“居欠”(jian),箭的切脚字是“子贱 “(zian).从梁的《切韵》、宋的《广韵》、《集韵》、清的《康熙字典》、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直到1932年,所有用反切注音的字书、韵书,无不是尖团分明的。即使是反映近代北方话实际语音的中、外字书,如元代的《中原音韵》,明代的《韵略易通》、《等韵图径》、《西儒耳目资》,清代的《五方元音》、《邮政式拼音方案》等,也都是分尖团的。只在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颁行以后,才正式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
《国音常用字汇》为什么要砍掉尖音、搞尖团合流呢?这需要从尖音舌面化的历史谈起。原来,尖音舌面化是满族人学汉语时出现的语病。满族人原居北方寒冷地区,语音特点与汉族稍有不同,就是舌位有点后缩,舌尖有点上翘(卷舌)。汉语精系声母zcs的发音是舌尖平伸抵下齿背,能够和齐撮呼韵母相拼(尖音),而满语zcs的发音是舌尖上翘抵上齿背,与齐摄呼韵母相拼近似儿化音。这样,满族人发汉语的尖音就很困难,就只好把尖音后移,发得近似于舌面音(团音)。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州贵族成了中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满州贵族普遍学习了汉语,结果尖音没学精,就出现了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借着清初推行官话的森严政令,满州官员就把他们的语病传染给了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使尖音舌面化的语病逐渐扩大化。凡是满族官吏直接管辖,或是满汉杂居的重要城市,尖音舌面化的程度就重,如北京、天津等地,凡是满族人不愿去的乡村、山区或边远地区,尖音舌面化的程度就轻,或完全没有,这在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尤其明显。满语同化于汉语之后,满族人才发现这种语病,于是在乾隆年间出台了专为纠正尖音舌面化的语病、分辩尖团音的字书—— 《圆音正考》。因为有了《圆音正考》,虽然许多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语病未得到彻底纠正,但是在整个清代,尖音舌面化,一直被认为是语病,从未被任何人所承认。
现代还能区分尖团的北方地区(我所知道的)
e%n,e%ng&一组四对韵母混淆。
当然山东大部分地方还是分的.
"在整个清代,尖音舌面化,一直被认为是语病,从未被任何人所承认。"
"只在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颁行以后,才正式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
"广大北方话社区的乡村野老和老派学者对此却深恶痛绝,认为是谬种流传,践踏汉语。"
所以这种尖团不分的就是金元虏语,虽然满清统治者也想极力纠正.
广大北方地区还能区分尖团的,一定要坚决抵制这种被满族玷污的一种满州话(也是汉语方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