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普列姆·昌德《可番布》
普列姆·昌德(1880——1936),印度作家。他初期用乌尔都文写作,后来为了扩大读者范围改用印地文。1908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付梓。1918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救济院》问世。在20年代,他的主要成果是两部长篇小说《仁爱道院》和《妮摩拉》。前者描写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后者描写妇女的悲惨命运。在30年代,他出版了两部重要长篇小说:《贪污》和《戈单》。前者写的是城市小资产者的生活,后者是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写的是贫苦农民的苦难和不幸。他一生辛勤劳作,共写了15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其中有两部是未完稿),300篇左右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若干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作品、论文和译文等。他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现代小说的奠基者,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文坛上第一位反映贫苦人们生活、关怀劳动人民命运的作家。
短篇小说《可番布》发表于1936年,为作者晚年所作。这篇小说既是对一对懒汉的辛辣讽刺,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从表面上看,他所写的故事和人物是很可笑的,很滑稽的,主人公吉苏和马托夫父子是一对好吃懒做的懒汉,不过,若深入一下考虑他们好吃懒做的根源,便会感到不仅可笑而且可悲了。造成他们好处懒做原因的是当时印度的社会环境,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以及维护这种社会制度的种姓制度。这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产物。
吉苏和马托夫父子都处于社会的底层。正是这种社会制度和种姓制度摧残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变成了畸形儿,他们深感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便破罐破摔,好吃懒惰,得过且过,麻木不仁,失去了人格。
作者有语言大师之称,善于根据不同小说的内容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这篇小说的语言极富于讽刺味道,既幽默,又辛辣。如当父子二人用买裹尸布的钱大吃大喝时,竟然大发议论——吉苏颇有哲学意味的说道:“我们的心今天得到的欢乐,难道不是她的功德吗?”马托夫则虔诚的低头祷念道:“那是当然。啊!万能的老天爷!您把她带到天堂去吧!我们衷心地为她祈祷。今天我们吃的,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吃到过。”这些对话活脱脱地勾画出二人的无赖嘴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