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哪幅长卷比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更让人魂牵梦绕?又有有哪幅画能像《富春山居图》那样,引起当今社会的如此高度关注呢?这不仅缘自它高超的艺术造诣,传奇的沧桑经历,更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与象征意义。
《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六百多年来,持续焕发出超凡的艺术魅力,因而,历代摹本众多。这里,我们走近写实版的《富春山居图》,在富春山水的灵动大美和松秀气韵中,去领略3D数字艺术带来的奇妙视听感受。
第一篇章
江山如画
“晓风吹断绿萝烟,百叠青峰望中起。”
“鸟鸣山更幽”的恬静,“潭烟飞溶溶”的轻柔,“水田飞白鹭”的灵动,在此无不得到生动形象的再现。徜徉其中,我们不难感受感受画中造景、画中取境的真趣,并在山水的交融之间参悟人生的妙谛。这一江宛转的清流,必能洗净世人心中的尘渍,带来前所未有的超然自得。或一竿独钓,或一网撒开,那渔翁也许就是画家的前身吧。
黄公望把一生的智慧和心血都融入《富春山居图》,在他的笔下,富春江两岸的美景浑厚华滋,已定格为永恒而璀璨的文化符号。绿野如诗,林泉如画,山中的草木枯荣,溪畔的隐君无觅,只留下数百年的空谷绝响。
第二篇章
灵动富春
晓雾新开,林霏初散,喜鹊登枝奏响明快的迎春序曲。成年的喜鹊正在辛勤地喂食幼鸟,这春日私语,不正是人间真情的生动写照吗?水车轻盈,转动着岁月之轮;牧笛悠扬,吹奏着田园之韵,“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那是唐诗里特有的乐音吧?至如水榭临风,溪桥辨路,古往今来的埃尘淹没了先贤的足迹。群鹅戏水,红掌清波,这些自由的使者,是往返于清流之上的高士吧?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打开了民俗风情的画卷,醇美之风扑面而来。思绪云骞,听一曲林中樵歌。绿树掩映下的院落,显得格外寂静清幽,不曾有半点尘埃的沾染。古老文明的浸润,使人心灵的驿站多了些许祥和与安宁。呢喃的燕子,是年年不变的来客,它们筑成温暖的巢,也带来遥远的梦。清新的农家小院,成了田园生活最柔美、平凡的缩影。
第三篇章
大隐山野
黄公望师法董巨,而能自成一家。他晚年隐居富春,以山水为师,与自然为友。南楼援笔,自有新图。此时的黄公望是否会想到,自己的作品会成为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呢?
寄情于山水之间,放眼于林亭之下。追名之想顿消,逐禄之思全忘。黄公望与好友无用师端坐于清和之境,“身似浮云处处闲”,其中的禅机谁又能够参透呢?泛舟品茗是人生的惬意,对景写生是艺术的感知。苍松挺立山崖,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华夏文明也正像这山涧溪水一般,流淌不止。
第四篇章
君子情怀
在中国文化史上,君子之风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尊崇的。江面上轻舟戴雪而归,划开了冰封的诗意。此时的梅花倔强地绽放,傲立于粉妆玉砌的世界,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这是怎样坚韧傲骨的品格呢?玲珑剔透的冰柱垂下了第一滴水,带来的恰是春天的讯息。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借一剪之东风,匀百花之秀气。眼前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如痴如醉?
最妙的是添一阵春雷细雨,听几声蛙鸣,自然界中和谐的交响荡涤着世人的心扉。试看竹林浓密,竹径幽深,趣味盎然,更增添了生生不息的旋律。竹子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有“宜烟宜雨又宜风”的绰约,有“胸怀虚谷暗浮烟”的空灵。
野菊秋霜,稻花香重,斜阳影浓,转眼已是静谧之夜。凭栏静立,大痴的心绪比这夜色更为深邃,他的情思比那明月更为透彻。这一轮明月,早已化作人们心目中永恒的思念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