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愁笔记:国、郡、州、县治所地—卫贤(下)

(2016-10-10 17:47:31)
标签:

家乡地理

浚县马金章

分类: 文化

名胜古迹

孟氏祠堂 在卫贤村东南角,占地约一亩。祠院门头挂“亚圣庙”横匾,院内翠柏成荫,庄严肃穆。祠堂三间,门头悬挂“圣绪儒宗”横匾,堂内供奉宗祖牌位,还供奉孟含霓与其二子孟楠、孟楷及三夫人的六幅画像。解放初期仍有香火延续,后渐衰,宗祠废。今仍有五幅画像存世。

恩荣坊  该坊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奉旨在故里建造。是一座石质牌坊,原为“一”字型重坊,下层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大坊,大坊中间顶脊上又建四柱三间三楼式小坊,人称“牌坊摞牌坊”。恩荣坊结构奇特,形式壮观,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文革”初期,上层小坊惨遭破坏,今小坊构件荡然无存,仅剩“恩荣”小匾一块为族人珍藏。

http://s4/mw690/001puYfnzy75w17U6sP23&690                                                 
                                                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恩荣访

http://s9/mw690/001puYfnzy75w19fnXW58&690
                                                 20世纪60年代初的恩荣坊(牌坊摞牌坊)

恩荣坊现通高9.79米,面阔9.30米。石坊基层为须弥座式,由12块大石组成,前后及内侧面雕有仰莲及覆莲。四根立柱以八个抱鼓和八块抱柱板夹持。抱鼓及抱柱板上各雕有不同姿态的卧狮一只,其他部位雕塑人物故事,花鸟图案。四立柱上雕有持械武士、花卉、人物故事等。

http://s6/mw690/001puYfnzy75w1aLRrv05&690
                                           小坊上的恩荣匾额(孟家珍藏)现大坊上的为仿制品,原件无

立柱之上有主楼一个,次楼四个,均为庑殿顶,并有脊饰。主楼脊上小石坊不存,两端剩下大吻一对。顶坡上雕有瓦垄、瓦当。主楼檐下为六个方形坐斗及方头状华拱。每个斗拱上有四个莲朵饰件。拱间为透雕各种动物的拱眼壁。正中立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坐斗下共有四道枋、三道板。第一道平板枋上雕“二龙戏珠”、“五魁献宝”及仰莲,枋下板上雕“龙章宠锡”四个大字和题记。第二道枋上雕“八仙庆寿”,枋下板上雕“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十四个字。第三道坊上雕“竹林七贤”图,之下为“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雕板。第四道枋,即最下一道枋为龙门枋,上雕鲤鱼跳龙门等雕像数组。正面正中一大型画面,共16人,中部为三骑士,前有仪仗,后有随从,耀武扬威,走向家门,家人开门探身张望,寓孟楠一门三进士(孟继,明浚县人,官至按察使;孟继之子孟含霓,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之子孟楠,累官山西布政使,曾榷芜湖北新关税,宽商爱众,人称良吏。)衣锦还乡之意。各组画面雕塑有不同季节的景物,以风、晴、雨、雪天气变化,反映人物一年四季之生活。人物、树木、房屋均为立体透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四个次楼的结构与主楼基本相同,只是较为简单,檐下枋上雕有“三顾茅庐”、“文王访贤”等人物故事、动物花卉图案等。

恩荣坊原位于卫贤镇南大街,为加强保护,1997年迁于大伾山西侧百猴路中段。1963年6月20日,恩荣坊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坊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照影台遗址 照影台遗址位于浚县卫贤镇卫李庄村西南淇河东岸。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为一高台地,下距淇河坝墙约6米。从这里可以看到静静的淇河水碧蓝澄清,远远的流到照影台下,拐了一个U型大弯,又离照影台而去,淇水映出岸边杨柳的倒影,楚楚动人,如诗如画,台下陡岸高达十余米,视野宽阔,是一处观影的好地方。长年的泥土流失及村民对土地的整改等原因,高台较以前变低,面积变小。在遗址西侧距地面约2.5米深的断崖上时而可见文化堆积分布。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带绳纹和光面的灰陶、黑陶残片等,器形难以确认。群众传说该遗址是商纣王时期苏妲妃照影的地方。照影台遗址对于研究中原地区商代文化分布、区域特征、文化谱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卫贤西北窑址 卫贤西北窑址位于浚县卫贤镇卫贤村西北1公里淇河河湾处,为明代窑址。遗址西滨淇河,东临河堤,南北长约1000米。遗址上原有窑基约100余座,呈双行排列。其中一座古窑保存较为完整,圆形,直径5.16米,残深3.85米,窑门劵高1.67米,宽0.86米,窑四周有3个烟道,宽约0.65米。窑室出土的砖型较大,长0.50米,宽0.27米,厚0.135米,重约25公斤,村民称之为城砖。据说,是明代用于修长城的砖。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仅发现地面上有4座窑基,窑基直径约5.16米。如今,遗址处依然随处可见大块残砖。卫贤西北古窑遗址为研究本地明代窑的型制及窑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卫贤东北窑址 卫贤东北窑址位于浚县卫贤镇卫贤村东北,年代待考。遗址东至卫贤变电站北,南临卫贤集新建民房,距浚淇公路约150米,西至卫贤集新建民房东,北抵全丰渠第二大桥。大体呈梯形,南北长300米,北侧东西长300米,南侧东西长5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全丰渠自遗址北面转而向东南延伸。遗址南部原存古窑四座,呈椭圆形。1977年8月上旬,安阳地区文物普查队清理一座古窑。该窑呈东西向,窑通长4米,中部高2.2米,壁厚0.2米,窑室东部为火膛,窑门用砖封闭。窑室内残存绳纹碎砖、筒瓦等。现窑全部无存。遗址东北部有三个瓦砾土堆,其上散落大量的绳纹碎砖和瓦砾。在遗址北部,全丰渠两侧沟崖上散布大量的砖瓦碎块、炉渣、灰陶、红陶陶片。采集的砖瓦标本有绳纹砖宽0.17厘米,板瓦宽0.28厘米,筒瓦直径0.23米,陶器标本有红陶、灰陶、白陶,能分辨的器形有罐、碗等。卫贤东北古窑遗址为研究本地古代窑的型制及窑品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http://s5/mw690/001puYfnzy75w1nnlkM74&690
                                                                          窑遗址处的标志牌

狐仙洞  狐仙洞位于卫贤镇北塞角,即卫贤镇北边一条路沟。据说狐仙洞里住着一位狐仙,这位狐仙救过许多人。抗日时期村里人有难,都去狐仙洞躲,都逃过了难,当地百姓都认为是狐仙救了她们。

   

历史名人

隋末唐初著名文学家谢偃
  谢偃,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卫贤)人,著名文学家。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
  谢偃隋为散从正员郎。唐贞观初,应昭对策及第,任高陵主簿。贞观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驾兴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昭求直谏之士。谢偃上书极言得失,深受太宗赏识,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谢偃尝作《尘赋》、《影赋》甚工。太宗闻而召见,先为序一篇,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授偃做赋,偃奉昭撰成《 述圣赋》。帝悦,赐帛数十匹。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世称“李诗谢赋”。贞观十七年(643)出任湘潭令,卒于任上
  据新旧唐书等史籍记载,谢偃有文集十卷,《英公故事》四卷,皆佚。与萧德言等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为唐代地理名著,后散佚,今存辑本数卷。《全唐文》第一百五十六卷收其文赋十二篇。《全唐诗》第三十八卷收其诗四首。《旧唐书·列传·文苑上》和《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其传。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卫县(治所在今河南卫贤镇)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中及第,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为官清正,弹劾不避权要的赫瀛

赫瀛,字登甫,生卒年月不详。万历二年(1574)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擢御史,官至大理寺丞。赫瀛为官清正,弹劾不避权要。巡防所至,以风采闻。万历九年(1581),浚县县衙奉命清丈土地,当权者以增地冒功,全县虚增地9.7万亩,民众敢怒不敢言。赫瀛返乡闻得其事,亲与司农交涉,免除浚县虚粮,恢复田赋旧额,乡民称道。

http://s14/mw690/001puYfnzy75w1HMln77d&690
                                                  明万历十年(1582)赫瀛在麦积山书(现存)

明万历帝褒奖的孟家一门三进士

孟继,生卒年代不详,隆庆年间进士。官至按察使。

孟含霓,孟继之子,明万年间进士。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

孟楠,孟含霓之子,字蘧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任青州知州,人称良吏。曾榷芜湖北新关税,宽商爱众。累官山西布政使。在延庆时,出奇计平贼,功甚伟。以病免官归里,年70余卒。

孟楠登进士第后,先任青州知州,后升至山西布政使。孟楠为官期间,朝廷命他挂帅前往延庆平叛。到了延庆后孟楠出奇制胜,未动一刀一枪即将叛乱平息,因此深得万历皇帝的赏识。又因孟继、孟含霓、孟楠祖孙三人身出名门,系“亚圣”孟子的后裔,更受万历皇帝器重。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万历皇帝为表彰孟家“一门三进士”,恩准孟楠在家乡浚县建造功名牌坊,即当年在卫贤街跨街而立的恩荣坊。孟楠墓在卫贤村东一里,墓前立3米高墓碑数通,甬道长百米,两边立有石马石羊,甬道前端立石牌坊。1958年被毁坏,今仅存荒冢。

传说故事

1.鲁班显灵
    卫贤集大街上有一座石牌坊,高宽都是三丈,正中间有七道坊,都是用一两搂粗的大石条做的。传说,那是建坊的时候,什么都弄好了,就是大石坊上不去,试了几次把支架都给压坏了,工匠们很为难,一个个蹲在那儿大眼瞪小眼。这时,不知道从哪儿来个老头儿,瞧瞧柱和石坊,嘿嘿笑了几声就走了。有个年青人听到老头笑他们,更生气了,就追了上去说:“你笑什么?你有本事你弄上!”老头笑笑说:“我年青时比你有本事,可现在黄土围脖子了,还说什么呀。”说完,就走了。这话引起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注意:“土围到脖子上……”他觉这话有来历,就仔细揣摸这句话,忽然明白了,要是把土堆起来,堆到柱子的脖子上,再把石坊拉上土堆,这不就很容易地架上去了吗!他急忙去追那个老头,可哪也找不到。
    后来大家伙就按着这办法干了起来,果然很安稳地架上了大石坊,然后再把土堆除去,牌坊就完工了。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那个老头一定是祖师爷鲁班来显灵了。

     2.智建无梁寺

明朝时,一次王越招集了很多能工巧匠,经过精心设计,在卫贤集北门外修起了一座寺院。这寺院大殿的顶架是用七十二条檩扣合起来的,没有横梁,因为这样的结构很独特,没有梁,所以后人称它为“无梁寺。”

    寺院建成后,王越请皇帝驾幸“无梁寺”,王越亲自保驾。皇帝看了无梁寺的大殿很是奇怪,他想这座殿真别致,不用横梁就能建成顶架,不由称赞到:“真好,真好,不要梁……”皇帝还没有把话说完,王越连忙跪下谢恩:“谢主隆恩!”皇帝问到:“王爱卿,你谢什么恩?”王越说:“万岁说不要粮(梁),为臣代表浚县的黎民百姓谢恩!”因为皇帝是金口玉言,说了算数,既然说出了“不要粮”三字,也就只好免去浚县的皇粮了。

(撰文:马珂,摄影马金章、郭如民、黄留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