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历史悠久 格局规整——王庄镇(下)

标签:
家乡地理浚县马金章 |
分类: 文化 |
呈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民俗庙会。庙会因庙宇而兴。王庄镇庙宇多,庙会也多。东、西、南、北四街每年各街都有两三个古庙会。

北街三月初三奶奶会,九月十五会;南街二月二十五、六月初二会;东街三月二十五、五月小满会;西街十月十五、十一月十五、十二月十五会,其中三月初三、三月二十五、二月二十五、十月十五这几天是每道街的主会。因为有着传承至今的古庙会,王庄镇成为浚县民间社火的主要传承地,目前保留的社火项目主要有高跷、花船、秧歌等。高跷。高跷是王庄镇传统社火形式之一,表演者脚踩二尺许木拐,边走边舞。少则20人,多则30人。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领头者为大金脸,穿黑袍,双手持二尺长木棒一对。配角为提花蓝、执佛尘红衣小生。其后是渔翁配挑鱼女一伍,扑蝶人配挑蝶女一伍。再后是白蛇、青蛇、许仙、张公背张婆、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还有卖牌人,提便壶小丑、戴炮仗或辣椒耳坠的老太婆等丑角,有的还扮演孙悟空、八戒、沙僧、唐僧等《西游记》人物,末尾由赶脚人和骑驴女压阵。
高跷队伍在行进中以腰鼓和手锣为打击乐,“当斗当、当个搂斗当,当个搂斗当”,边走边打,反复不停。演员迈自由步,有时左右两队交叉行进。表演程式有:探海、二攒、捕鱼、抢背、蝎爬、单双叉、叠罗汉、牵象、赶驴等20多种。

花船。花船又名旱船,系用竹竿撑起的布船,船上有桃花船门。演员多是女角或男扮女装。船上置衣裙和假足,以示坐船。艄公在旁边划浆。一般是三条花船,前有推车的男子,后有手端莲花灯的女子,随队进行,边走边舞。演员装扮的角色取自民间故事,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陈妙常赶船》、《白蛇大闹金山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演出时作行船动作,急则如顺流而下,缓则似逆水而上。舞蹈动作有“穿花门”、“苍龙摆尾”、“转陀螺”、“蜻蜓戏水”等。端莲花灯的演员双手持灯、高低伏仰,踩秧歌步行进,望之似划舟采莲,另有风露水。花船与清唱相配合。清唱开始,花船小憩。
秧歌。秧歌队两个领头者披黄马袿褂,头戴红缨凉帽,手持马鞭,其后依次是打棒壮士,青蛇、白蛇、许仙、打腰鼓的、苏三起解、双玉私访、打岔人、穆桂英、杨文广、梁山伯、祝英台等戏剧人物,压尾者为打伞人。队伍行进时,以小铜锣和边鼓伴奏,“当当斗—,”“当当斗—,”“当当、当当、当当斗—”边舞边行。
秧歌具有以唱为主的独特风格。扎场演出时,打伞人站当中,领头者率众走圆场,边舞边走。停后,打伞人唱伞帽小曲:“秧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要想听俺把歌唱,哎—某某你下场唱起来。”点谁的名字谁演唱。一般为二人对唱。唱毕,打岔人(头戴红樱帽,翻穿皮袄,丑角脸谱,手拿鹅毛扇)出场说打岔曲、顺口溜,逗人发笑,以活跃气氛。秧歌曲牌有落窝腔、花鼓调、凤凰曲、哈哈腔、秧稻歌、伞帽儿数种。
传统的秧歌曲词有《全家福》、《要赔送》、《十二月》、《马二头坐坐》、《做陀螺》、《杨八姐闹酒店》、《韩湘子渡林英》、《十对花》、《怕老婆顶灯》、《卖饺子》、《捉跳蚤》、《访婆家》、《戒酗酒歌》、《祭塔》、《算卦》、《踢纱灯》等百余个。新中国成立后,歌词多换成新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