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下)

标签:
家乡地理浚县马金章 |
分类: 文化 |
http://s14/mw690/001puYfnzy6TsCjz9Xn5d&690
码头村还有放河灯,祭河神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早晨,将关王和四大王请到街南头的观音堂前的神棚安坐,然后戏班子开始对着诸神和民众唱大戏。入夜时分,人们来到运河岸边,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举行敬河神、放河灯仪式,祈愿河神护佑航运平安。音乐中,无数盏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莲花灯顺流而下,将河面妆点得五彩缤纷。
http://s10/mw690/001puYfnzy6Tt3VAoWZ79&690
码头村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参与者众,社火表演者达500余人。主要表演形式有花船、花棍、秧歌、担花篮等。每年正月初九到善化山、正月十六到浚县城表演,二月十九在本村庙会上表演。
该村至今还留传着船工号子和与大运河有关的歇后语和谚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宝库。
船工号子:
哈罗哈罗嗨哟——
两脚夯地背朝天哟,
哈罗哈罗嗨哟——
纤板人肉三寸三哟,
哈罗哈罗嗨哟——
往北开的米粮船哟,
哈罗哈罗嗨哟——
往南运的鱼和盐哟,
哈罗哈罗嗨哟——
嗨——嗨——噢啊,
哈罗哈嗨哟——
歇后语:
卫河里飘秤锤——没那事儿
隔河作揖——承情不过
河边洗黄连——何(河)苦
黄河的水——难请(清)
龙王爷发兵讨伐河神——不认自家人
大水冲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旱鸭子过河——摸不着深浅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摸着石头过河——稳当
漏盆里洗澡——快活不长久
谚语:
五月南风泼大水,六月南风干死鬼
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开口(卫河水灾)不开口,单看六月二十九(农历)
淹坡不淹坡,瓮城会上(农历六月二十九)定干戈
淹不淹,单看七下八上二十天(农历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
重要的人物事件
段印诚。清代浚县商人,为便于卫河航运,乾隆三十年(1765),段印诚等商人积极捐资,清理卫河浚县屯子码头至老鹳嘴“十八里溜”河段。
段老彩为当地铲除了一股恶势力,当地百姓把此事编成戏剧《段老彩大闹陈照窑》。
疏浚十八里溜。光绪十一年(1885)冬,知县黄璟倡导民众于十八里溜坐湾处改河筑坝,南北长75丈,高丈5尺,底宽1丈,顶宽5尺,皆凿石而锢以鉄,浚河12丈,长91丈。
1955年春,新乡航运处组织船民949人清理河道,在浚县码头村成立清於大队,清理石头、木桩、倒树、沉船、浅滩,8月,新乡至浚县客轮正式开通。
http://s9/mw690/001puYfnzy6Tt4v4hGo98&690
昔日的屯子码头,现已不存了,但码头村民以抗日的英雄行为,塑造了一座精神码头。这座精神码头,永远屹立在大运河之滨。
(据马珂同题文稿缩减。照片李成虎先生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