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浚县历史流经浚县的大运河(34)
(2014-07-27 17:40:47)
标签:
家乡地理浚县马金章 |
分类: 原创散文 |
浚县,是一座依河而兴的文化名城,古卫河(隋唐大运河)南北蜿蜒穿过浚县全境。浚县城西挽卫河,南与浮丘山相依,“云溪燕语卫水舟”、“十里城池半入山”,不仅具有中原城市山水园林特色,而且享有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4年,浚县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http://s5/mw690/001puYfnzy6KMdSUhA804&690
大运河浚县段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流经浚县的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浚县运河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东汉、三国、隋唐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浚县段在汉代称白沟,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代改称卫河。由于它流经古卫国黎地(浚县),又叫卫水和黎水。尽管其名字数度变更,但河道走向基本上是现在的卫河。卫河自新镇镇双鹅头入浚县境,经新镇、小河、伾山、卫溪、浚州、屯子、王庄7个镇和街道办事处,到王庄镇苏村北出境,长71.5公里,河床宽60--80米,右堤长64.59公里,左堤长48.97公里,年均过境总量6.15亿立方米。
http://s8/mw690/001puYfnzy6KMdUFCOX87&690
建安九年(204),曹操为北征邺城袁尚,兴建了“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广征民众依曹操所疏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隋炀帝先后三次征高丽,百万大军及后勤供给主要沿这条水道北运。《资治通鉴》一百八十一卷记载:“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今浚县)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返载道常数十万人。”可见规模之大,通航能力之强。
唐代经永济渠漕运河北储粮,以饷京师。宋元时期,仍依靠此河进行水陆转运,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续不衰,常年舳舻河中云集,不下数千艘,故浚县城有“小天津”之誉。新中国建立后,经长期综合治理,卫河航运一度兴盛。在浚县城西,可睹客轮启航,渔舟撒网,木船扬帆,南来北往的船只在码头装卸货物者应接不暇,汽艇鸣笛,纤夫打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大运河浚县段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浚县在大运河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开皇元年(581),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后,更显黎阳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史上与大运河浚县段有关的重大战事屡屡发生。如:曹操与袁绍黎阳之战;后赵石勒破向冰枋头之战;晋、燕枋城之战;前秦、后燕交兵枋头;隋末兵部尚书杨玄感黎阳起兵;唐初李世民黎阳会集兵马攻打徐圆朗等。
流经浚县的悠悠千载运河水,慷慨无私地滋养了两岸民众。浚县先民择机逢时,临河而居,繁衍发展。在浚县,与大运河有关的地名达100多个,仅村、镇、街名就有30多个。千百年来,大运河不仅哺育了浚县两岸人民,还催生了一颗颗璀璨的文化瑰宝,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名胜古迹遍布县境。正月古庙会闻名遐迩,已成为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和古庙会文化的活态化石和不可复制的中国民俗文化经典。
大运河浚县段文化遗产不仅丰厚,而且特色鲜明,尤其是民俗文化影响深远。大运河文化的积淀是如此深厚和灿烂,这不但是浚县,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流经浚县的大运河,是千里运河上的一幅古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