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

(2011-10-09 09:47:32)
标签:

传统音乐节

第三届

谢嘉幸

古典戏曲

戏曲音乐

文化

分类: 民族音乐学

由北京市教委主办,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音乐学会承办的大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活动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于2011916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隆重开幕。本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主题为戏曲音乐的流变与再创造,是建国以来戏曲界与音乐界的首次携手,吸引了众多戏曲界、音乐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可谓一场戏曲音乐艺术的饕餮大餐。

W020110919399935595116.jpg

 

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闫拓时书记主持,赵塔里木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北京市教委主任姜沛民分别致开幕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级领导肖学俊、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易柯、内蒙古艺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玉林、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戏曲音乐理论家汪人元、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朱维英、作曲家瞿小松等人出席了开幕式。赵塔里木院长指出,戏曲以歌舞演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但长久以来,戏曲界与音乐界各自为阵,互不往来。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戏曲这一国粹艺术,本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特以戏曲音乐为专题,旨在跨界交流,开展建国以来音乐与戏曲的首次深度对话。杜长胜院长认为戏曲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本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关注戏曲音乐的主题很好,中国音乐学院举办本次活动非常有眼光。姜沛民主任充分肯定了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成功举办,北京传统音乐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集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品牌活动的创办理念。

本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以发现传统为前提,分为与传统戏曲展演、戏曲音乐理论研讨两个部分。演出部分包括三场戏曲专场音乐会,将集中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个戏曲剧种,参加演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有256人。研讨会包括6个会议,云集来自各艺术院校与戏曲团体的专家学者100余人,深入探讨戏曲音乐的流变与再创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由中国戏曲学院策划制作、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倾情奉献的三台戏曲音乐会精彩纷呈,涵盖了京剧、评剧、越剧、昆曲、河北梆子、豫剧、晋剧、北路梆子、梨园戏、高甲戏与木偶、黄梅戏、楚剧、汉剧、秦腔、云南花灯戏、湘剧、婺剧、粤剧、柳子戏、川剧等20个剧种。演唱剧目以传统戏为主,现代戏为辅;演员以老中青三代搭配,以中青年为主;表演形式有清唱、彩唱、折子戏等。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越剧王子赵志刚、台湾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晋剧表演艺术家栗桂莲、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当代黄梅戏小生领军人物张辉、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京剧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等梨园名角将登台献艺。

http://s1/middle/4d1035bcgaed3e9a91d20&690

http://s12/middle/4d1035bcgaed3e9f990eb&690

http://s3/middle/4d1035bcgaed3ea2311a2&690

http://s12/middle/4d1035bcgaed3ea44690b&690

http://s4/middle/4d1035bcgaed3ea744593&690

 http://s14/middle/4d1035bcgaed3f077dd0d&690

本届音乐节研讨部分从理论、实践、历史、现状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戏曲的文化价值、美学特征及其在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主要议题有戏曲音乐的传承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构建跨界论坛——从文化看中国古典戏曲戏曲音乐的理论探索戏曲音乐的当代发展、以及戏曲音乐的历史、现状与前景等。其中,著名作曲家瞿小松策划的跨界论坛——从文化看中国古典戏曲,是音乐与戏曲以及多样艺术门类的第一次深度对话。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如作曲家作家刘索拉、戏曲理论家傅谨、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画家刘牧、凤凰周刊主笔叶匡政、前央视《读书》栏目策划人朱正琳作家余华、宗教学家何广沪作曲家高为杰等将作为嘉宾出席,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戏曲音乐。面对戏曲在我国的传承困境,戏曲传承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艺术高校更应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本届北京传统音乐节邀请了全国十几所艺术院校的领导出席,希望有更多的业内人士关注戏曲的传承,关注戏曲音乐。(音乐研究所 刘蓉)

 

莎莎上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