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

(2010-02-16 00:01:30)
标签:

音乐教育

音乐文献导读

谢嘉幸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理论

教育

分类: 谢嘉幸学生作品集.学生感言

浅谈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

http://s4/bmiddle/4d1035bct7fa5c2ebcb23&690
上图为:“自组织课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课”http://s16/bmiddle/4d1035bct7fa5c35697af&690
上图为:“自组织课堂”·居庸关长城“一课”

 

前言

    谢嘉幸教授的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程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第一个以自组织形式授课的一门创新型课程。这门课程从主修课(音乐教育理论专业)到必修课(音乐教育系)的转变实现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三大历史性的突破:

一、实现了从注入式教育到多元化的人本主义教育(自组织课堂)的转变;

二、实现了从小课到大课的规模性转变(10人左右的小课到30人左右的大课);

三、实现了学生从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到主动自觉探索知识、迎接挑战的转变。

 

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个西方成功人士曾经说过:要想成功,首先要参与游戏。同样,要想有渊博的知识、绝佳的口才、严谨精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学会读书。自古至今,爱读书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会读书的人却少之又少!

 

    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就是用来修炼读书内功的!它的基本架构是由谢嘉幸教授和他的学生团队共同打造,最大化让位给研究生二年级(以下简称研二)的同学做课堂导读,导读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研究生一年级(以下简称研一)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进行阅读并回课(概括文章大意、汇报阅读心得和所遇问题),而后大家共同探究和研讨论题。

 

    很多同学得知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为必修课时,以为就是看书、谈读后感、写论文而已。然而,研二同学的导读功力和严格要求、谢教授语惊四座的精彩点评、在座同学犀利的问题和穷追不舍的探究精神着实让每一位研一的同学都绷紧了神经。

 

    经过一学期的历练,同学们的进步都显而易见。表达能力不好的同学变得口若悬河;不会提问题的同学变得善于思辨;回课时间的紧迫,更是锻炼了学生以“点”带“面”、一斑而窥全豹的演讲技能;精彩的讨论更是架起了同学们深入思考的一座桥梁。

 

    佛家云: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都想成功,想成为“少数民族”,却用了造就困境的思维模式来妄想解决困境,只能是徒劳无获。因此,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令我最为感慨的是,它让我从更高的格局来看待世界,把“问题”变为“机会”、把“不可能”变为“更多的可能性”、把“难题”变成“挑战”、把“苦差”变成“乐趣”,这当然是个伟大的突破!

 

    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专注于你想要的你就会得到相乘效果。

 

二、获得知识不是生产力,运用知识才是生产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谢嘉幸教授的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绝对是让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最快途径,更是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最好平台。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如今,伯乐确有,最大化开发千里马潜能的伯乐却甚少。而谢嘉幸教授不仅善于挖掘千里马,更是为他的千里马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平台。

 

    笔者一直以为研究生的教学还是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然而这个课堂却不仅完成了教师从注入式教学到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还一改教师的身份地位(从一个领导角色转变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本身就是突破创新,为新质的产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笔者是一个喜欢联想、喜欢创意、思维跳跃的人,没有研究能力的基础,然后这个课堂让我的研究能力得到创意性发挥。我实现了从枯燥的理论到快乐的实践、让音乐走进理论课堂以及让跨学科进入音乐理论的探讨中来这3大创新。我力求每次回课都有不同的跨学科内容,能让音乐在跨学科中凸现并发挥其作用,并使大家通过我的回课有所想、有所悟、有所实践。这就是笔者的初衷。最终,笔者也给自己在这个学期这门科目上打出了95分的高分。

 

    获得知识不是生产力,运用知识才是生产力。这个信念对于我来说,在这个课堂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三)判断是唯一的限制,打开是唯一的选择

    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的开放性是它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个开放性系统中,老师、学生不同角度的点评对每一个人的心智都起到强有力的冲击,在一次次打破旧有的限制性信念中新的心智模式就产生了。

 

    作为研究生,笔者以为,不仅要学习学院派的研究方法、严谨的学术思维、在支持自己新观点的“金子”以外,还要有开放和“空杯”的心态,即允许我们的信念有被检讨的空间。“权威”的潜意识不应该受到推崇。

 

    大多数成功人数都有这样一条信念:人生无非两种结果,不是成功就是学习。在他们的心中,永远都没有失败一词,永远都没有问题,因为“烦恼即菩提”,所有的问题都是让他们更好的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和追求更大发展的挑战而已。事实上,当所有内心对话中的“问题”全部换成“挑战”和“机会”时,笔者认为你一定拥有了不一样的财富和成就。

 

    因此,打开是唯一的选择,让我们拥有“空杯”心态,去接受更多的说法、更多的新的观念,让我们尽量不要去判断,而是去倾听,进而去引领,探索。让我们采取目标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多提建议和建设性方案,这样的课堂将更具魅力!

 

总结

    笔者谨以个人总结性的论文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课堂带给我的启示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个课堂打造成具有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品牌课堂!

 

                                                           许萍   赵莎莎

 

莎莎上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