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音乐评论高层论坛会议
(2009-07-02 14:51:41)
标签:
2009音乐评论论坛杭州师范学院谢嘉幸教育 |
分类: 音乐批评 |
本文在此仅节选谢嘉幸教授的研讨如下:
谢嘉幸:《音乐批评的基础理论学科》
A、什么是音乐学分析:
于润洋先生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提出:音乐学分析既要解释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又要对历史和现实价值作出判断。
B、音乐批评为什么要基于音乐学分析:
1、音乐批评离不开对音乐本体、美学观念、社会内涵的关照;
2、音乐批评需要音乐学分析来弥合纯粹形式分析与纯粹观念评判之间的鸿沟;
3、体验与诠释是音乐学分析的基础,也应当是音乐批评发生的前提;
4、音乐批评是音乐解释学循环中能动的循环。
C、音乐批评如何切入?又如何发挥作用?
1、在聆听-体验-感悟一系列环节建立之后,音乐批评的第一个品格便是历史的追问。就像一个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样,分析音乐作品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追问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音乐学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历史引进对音乐作品空间结构的理念分析中,从而使得我们不是用固化的眼光来对待音乐的意义,而是将每一个作品在当下的产生都看成是多重话语对话的结果。
2、音乐批评是三个话语系统的耦合及理论的切入,理论的切入包括音乐形态、主体体验、社会意念,分别对应音乐分析学,音乐美学、批评学。音乐批评的品格更多应从观念角度入手。
最后谢教授就俄亥俄大学David Huron先生关于“音乐批评基于什么样的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评论人:杨燕迪
作为音乐人类学家、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先生对音乐批评学科建设根本性问题做了反思,由此,音乐人类学家的介入为音乐批评带来新的视角。我们通常从审美角度看待某个音乐作品或事象,即以体验式的冲击为衡量准绳,但杨先生在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即你使用何种审美标准,你所持的标准对于其他文化是否有效。这是音乐美学中观念性的问题,音乐人类学学科是带有强烈反思性的学科,这种反思性对音乐评论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
谢老师的发言从评论与分析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着手,为我们引入了新的角度,对于如何理解音乐批评,带来新的启示。在此我引申一点,谢老师所说的音乐学分析在国外就是被称为“academic criticism”的“学院式批评”,指带有强烈分析性的专业性评论,不是发表在报刊上的,而是以学术性文章甚至专著形式出现在学术话语圈中。狭义的音乐批评,多是针对当下的作品与音乐事件,但是将分析引入后,则显然对于传统作品的认识或分析也要纳入到评论或批评的视野中,这为学科建设和学科思考带来了深刻意义。
张弦:音乐批评应当回归到音乐本体。既然音乐批评作为学科存在,那么也应当在音乐院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如果没有课程的存在,则必然不被重视,成为边缘学科。在如何促进音乐批评发展的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应措施,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
靳卯君:杨燕迪先生学院式的、报刊式的批评分类对我有所启发,我认为可将批评分为三种:学术性的、可读性普及性的、商业性的即广告类的,最后一类在当下渗透甚广。
文章来源:音乐学网站 《请投以关注的目光尽管它尚显青涩——2009音乐评论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莎莎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