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
田韶东
为庆祝建国60周年,推动音乐评论的健康发展,由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发起主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2009音乐评论高层论坛会议”,于4月26日上午8点30分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宾接待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分开幕式、研讨会和闭幕式三个阶段。
开幕式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会会长杨燕迪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丁东澜致欢迎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教授致开幕词。丁东澜副校长代表杭州师范大学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我校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还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的百年教育历史、当前学校新校区的规划情况以及杭州师范大学新的办学目标等,并欢迎大家加入到我校学科建设当中;王次炤对学会筹备组和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会议准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回顾了学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对学会中做出贡献的专家给予表扬,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上午研讨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会议由《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金兆钧主持,杨燕迪、韩钟恩、杨民康、谢嘉幸分别做了题为《中国音乐评论现况判断》、《音乐批评与音乐美学的关系》、《中国音乐批评应该提倡批判性文化反思精神》、《音乐批评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学分析初谈》的发言报告。杨民康对前两位学者的文章进行点评,他强调“应对研究者的审美观念进行研究”。杨燕迪对后两位学者的文章现场点评,对其观点给予肯定。上半场指定发言人是张弦和靳卯君,张弦指出:音乐批评应回归本体,在教育课堂上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对有突出成就的学者有权获得象表演界中的“梅花奖”一样含金量较重的奖项,以此推动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靳卯君回顾了音乐批评的过去,警示学界不要搞忽视群众需要的学院式评论等。下半场会议由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副主任、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长谢嘉幸主持,刘再生、彭根发、龚妮丽、郭克俭分别做了题为《导向作用与实践检验》、《“乡恋”争鸣的反思》、《“主旋律”音乐评论的回顾与研究》、《多维时空的演绎与互动》韩钟恩对前两位学者现场评论,强调要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美。谢嘉幸、杨和平对后两位学者现场点评,对其观点基本给予认同。指定发言人金兆钧主张:非职业乐评应该纳入我们音乐评论的视野;在音乐理论的传播上,除了重视报刊等传播媒介外,还要重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
下午研讨会同样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会议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主持,乔建中、田耀农、明言、梁茂春分别做了题为《回眸一望百花开》、《多元文化与个性写作背景下的音乐评论》、《透过文本看人物》、《文革中的音乐评论》的发言报告。刘再生对前两位学者进行了客观的现场点评。钱仁平对后两位学者进行现场点评:两位作者分别从侧面和宏观的角度对音乐评论进行了综述。指定发言人陈荃有针对当今学界存在的“玩概念、方法和原理现象”,呼吁学界必须关注真正的音乐评论生活。下半场会议由韩钟恩主持,钱仁平、王晡、杨和平、分别做了题为《没有树木,哪有森林》、《音乐评论的基本资质》、《多变语境下的新中国音乐评论60年》的发言报告。金兆钧对其进行了精彩点评:认同钱仁平的“只重视个别乐曲的分析评论,不重视宏观的音乐研究”,金兆钧提出能否进行平民式的音乐分析的观点;认为杨和平的发言最符合会议主题;对王晡发言的“学术与商品”,金兆钧认为中国的商品化程度还不够高。指定发言人于庆新、叶继红认为:音乐评论要战胜政治干预和人性自身弱点这两个拦路虎;音乐教育能够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和音乐评论本身。
闭幕式由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梁茂春主持,王次炤会长致闭幕词。王会长指出,本次会议规格高,容量大,研讨有深度。认为代表们或音乐研究者从感觉的层面、技术的层面以及审美的层面研究问题,对音乐现象进行评价都是可以的。王次炤强调,我们要解放思想,发展壮大音乐评论队伍,对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上图为:会议代表合影
上图为:会议进行中
文章来源:http://www.ecmcn.com/funonews.asp?id=1017
图片来源:http://www.emus.cn/?23258/viewspace-30460.html
莎莎传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