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人为本 以乐为本

(2008-11-23 20:56:43)
标签:

欣赏者

听觉

曲式

乐曲

谢嘉幸

德国

教育

分类: 他人评述

以人为本 <wbr>以乐为本      

 以人为本 以乐为本

---评谢嘉幸的《音乐鉴赏水平整体训练与评估(考级)》

罗小平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谢老师的课不仅仅是让我们欣赏分析了几首作品,而是给我们一串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未来音乐教育的新途径!”

    “读大学时,也学过曲式分析这门课,谢老师的新方法、新内容令我们比较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这门课让学生脑子里充满一首首活生生的乐曲,一段段优美的旋律...相信不久的将来,大、中、小、幼学生对名家名作都能如数家珍、耳熟能详。”

     “这种构想与方法是一个易操作、易普及,又能直接进入本质的教学模式,对目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实践是一个重大突破。”

     这些摘自各地教师、学生学习心得中的肺腑之言与专家的评价可谓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科学

     谢嘉幸的《音乐鉴赏水平整体训练与评估(考级)》包括课堂整体训练、课后强化、考核评估三个基本环节。

    课堂整体训练是以曲式结构图示为线索,让学生在多次听赏的过程中把握音乐作品的整结构;再通过模唱基本主题、参与节奏运动、相适的体态律动来体验音乐的情绪、把握音乐的动态。在对乐曲有一定的印象的基础上,通过答卷法、记谱法(可用自己设计的各种符号)比较法来深入了解作品从整体形式到具体表现形式的特点。而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情绪、意境的识别,题材的划分,时代背景与作品内涵的了解,审美价值的判断等。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通过看图谱乐、为诗配乐、乐句连接、动机发展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语言抒发内心体验与创造能力。然后,再根据相应的音乐题材介绍创作的基本方法与作曲家有关作品,使学生的创造水平不断提高。课后的反复聆听、强化巩固是指在课上基本掌握一首乐曲后,刻下还要反复欣赏同一作品多达20-30次,使之熟谱于心,不绝于耳。

    考核评估则包括趋势结构听便,音乐风格分析等方面。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多项测试中获得全面评估。

    由此可见,这一构想与实践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优势 ,这体现于:

    1、 符合音乐本体的特征与音乐接受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把主体通过听觉对声音动态的整体报我、具体感受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贯穿与课程的始终。

    2、符合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强调了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能力性、自觉性、整合性。有利于视、听、动觉等多种器官协调运动、均衡发展。

    3、可操作性。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音乐素质、不同智力结构的欣赏群体中进行操作,推广起来有较大的可行性。

    4、具有较全面的评估方法。以一系列测试项目对其教学效果与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检测、评定,使之有一定的信度与有效度。

以人为本,以乐为本

    有的教师在接触这种新构思时,会发现曲式结构图、奥尔夫、体态律动、柯达伊等方法在此的融会贯通。这些东西, 大家以前也接触过, 似曾相识。但当它们运用在一个目标、功能、结构、关系不同的系统中,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作用、不同的魅力与不同的价值。

    笔者认为,这一新构想、新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以人为本, 以乐为本。

    这就是说谢嘉幸的鉴赏训练、评估系统的目标不只是在于提高学生及欣赏者的鉴赏水平与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整体音乐素质、音乐修养。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本质结构的建构。是把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 使人的创造实践能力获得发展。他在课堂上力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入音乐的积极性、理解音乐的能动性以及运用音乐形态的创造性, 都是与这一目标相关的。这一目标的设计和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文化观是一致的。

    谢嘉幸在1989 年出版的《反熵、生命意识、创造》一书中指出:“熵---生命意识与创造, 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生命发的主线, 宇宙物质运动发展的主线。”他以积极乐观的宇宙观、世界观肯定生命的价值、人的价值、创造的价值,肯定人类的前途与未来。基于这种信念与态度, 他的音乐教育也是强调整体教育、素质教育,反对技能至

上,提倡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参与创造的动力, 在音乐美中达到真、善统一的境界。

    以乐为本即是通过鉴赏使学生直接进入音乐本体感受、领悟音乐美,无需克服技能的障碍、无需通过概念的转换, 就能从音乐本身来理解音乐,最终深深留在脑海、响在耳边的也是音乐。

    首先,在这种鉴赏方法中,欣赏者不一定需要识谱以及乐理知识的掌握, 不一定需要某种乐器的演奏技能就可以与音乐结缘。它使接受者更多的时间来听、赏、品、悟音乐的美, 以听为核心为根本。让音乐这种听觉艺术真正成为凭听觉去感受、领悟的艺术。把以往音乐教学课堂上的以唱为主变为以听为主,使音乐从手指的体操运动中,从概念的演绎中挣脱出来并恢复其本来面目。

国外的音乐教育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这种转变。如德国的音乐课自60 年代以来就把欣赏音乐和注解音乐置于教学的首位, 让音乐唱奏练习退居其次。在谢嘉幸撰写的“德国音乐教育概论”前言中也谈到德国音乐教育, 以美学意识和音乐固有的情感优点取代单纯的机械性练习的趋势, 并在提倡审美主体审美能力、敏锐的感受力、塑造周围世界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这种美育思想指导下, 在音乐教学中以多方面的音乐欣赏及创作能力的培养取代唱歌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因此, 强调欣赏者以听为主来感受音乐本体, 本质上是强调音乐的审美功能,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当学生有了较高的听觉感受力、敏锐性时,就可以内心的听觉图象、优美的音乐范式来指导自己的演唱、演奏,促进音乐表演能力的发展。

    其次, 这种以乐为本的方法是以活生生的音乐动态积累为本, 而不是概念的积累为主。当学生在二三十次地反复倾听一首名曲时, 这一乐曲的音响动态就会朝夕与之相伴, 时刻在耳边萦回。以后当他想起某首作品时, 不是首先出现语言符号、概念表象———欢快、悲壮、写景、抒情,而是首先浮现乐曲的音响动态,它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表现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有了这种积累, 不仅使欣赏者对音乐的把握是活生生的听觉表象,而且这种表象的丰富积累,还可激发他们音乐创造的欲望,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音乐创造的源泉。

    由此可见, 以人为本是指这种鉴赏训练系统的目标与价值。以乐为本是强调其运作过程、方式、结构始终把握着音乐的特殊规律与本质特征。这一构想与实践既顺应了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又有自己的独特构思与设计。它与谢嘉幸其它的学术成果一样, 都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与发展的强烈关注, 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敢于另辟蹊径的胆识,勇于鉴别、吸收人类文化精华的见识。我深信这一方法会在不断实践中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具生命力。

    正如谢嘉幸常常强调的这一种构想并不是唯一可行的, 它只是提供一种比较好的途径。他认为: “世间最有趣的,莫过于允许同时存在多种截然相反而又都煞有介事的观点。”这就是构建新理论、新体系应具有的胸怀。我钦佩他的勇气,更欣赏这一种气度。

(责任编辑金兆钧)

载自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RMYY804.011&dbname=CJFQ1998

 

莎莎上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