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音乐生活课程改革音乐教师音乐审美 |
分类: 音乐教育学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改革潮流,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就我国当前音乐课程改革,有两个背景是不容忽视的: 其一,从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是在我国整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次(连这一次改革一共进行了八次),这次改革的力度最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段表述实际上包括和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种新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体现了新的知识观和学生观,体现了在人的发展中多维目标的整合,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建立在对传统“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突出“以人为本”和强调课程的整合。具体来说有着下列内涵: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作为依据,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它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关注学习者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以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并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2.突出课程的整合。课程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知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要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这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这就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提出以审美为核心,以人文素养的为培养目标。这两个方面对原有的以技能培训为目标的教育的超越。我国以前的教育是政治加技能的教育,而现在要转变为审美加人文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技能与人文之间的对立,而应是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两者应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其二,从现代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音乐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音乐课程目标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导致社会音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展现其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的音乐生活,已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会中和学校的音乐课堂里。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教师丧失了音乐资源的垄断地位。换句话说,今天的孩子在走进音乐教室之前,已经接受了大量的音乐,他不仅有自己的音乐,还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观点,这和一百年前,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的境况完全不同了。这一境况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使加强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显得更加急迫和必要。简言之,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必须由原来仅仅是单纯的音乐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要懂得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装饰到他们的音乐生活当中去。这种教学,和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当然是很不一样的。
后一篇:教师心目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