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外治之宗”清代吴尚先故居

(2017-04-08 23:48:29)
标签:

吴尙先

理瀹骈文

公道桥

扬州

戚广崇

分类: 戚广崇的游记


访“外治之宗”清代吴尚先故居

 

(戚广崇)

 

 很早就了解到故乡扬州的公道镇清朝出了两位名人,最著名的要算阮元,他是清代中叶“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扬州学派泰斗。一位就是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18061886)。

 

 清明节上午到扬州北郊的方巷扫墓。午后与堂弟及弟媳妇驾车前往公道镇,我们顺着扬菱公路大约12.5公里就到了公道。在大街店面询问阮元故居大多数人不熟悉,问起吴尚先故居更是闻所未闻。我们只得在街上逛来逛去,恰好遇到一位82岁的刘姓老者,跟他打听阮元的故居,他说在北小街上,但是早已废弃,改成其他住处了。老者说:阮元做过三朝皇帝的老师,学问很大,可惜公道镇没有能人将其挖掘开发出来,否则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景点。问起吴尚先故居他称不晓得。我们在街上又询问了数人也无人知晓。后来通过手机百度搜寻仅有的的点滴线索,总算了解到过去的供销社旅社就是吴尚先故居。经过一番周折再询问了四、五人,我们在一个门楣上写着九龙山庄的地方总算找到吴尚先故居。

 

 走进大门,我们看到在左侧墙壁上嵌着用篆体字雕刻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寓地”的石块。据说这里一直是吴尚先的寓居之处,现在这里已是较为冷落,那时曾经是公道最繁华的街道。

 

 进入门内,有一大院子,四周都是平房,共有约二十间。在右侧有一个房间门口有四五位老者在打牌,询问现在这个地方是否清代名医吴尚先故居,得到他们的首肯,问现在是否为旅社?答曰七八年前已经卖给私人,现在作为出租房使用,主要出租给附近公道中学陪读的家长和孩子使用。与我对话的一位年约60开外,说着一口徐州话的大妈说,是她女儿八年前花了四十万买下的,现在女儿在扬州市里做生意,这里由她打理。我开玩笑说你转让给我吧,我在这里开一个门诊部,还是让你管理,她说好啊,上海的医生到这里肯定很兴旺,愿意留下打理。

 

    我发现院子里有两口井,而非记载中有一口井,吴尚先以致洗药、煎药等,由于两口井的外貌都已不似古朴的外貌,到底哪口是吴尚先留下的,为什么又挖了一口井?经询问得知:当时辟作旅社时由于旅客使用水量较大,老井不敷使用,遂另挖一井应付,由于后人不知其渊源,而将旧井井圈浇注水泥,外贴瓷砖,成了现在的模样,令人遗憾。我用边上的铁桶打了一桶水上来,水质颇为清澈,我用井水洗了手。我们在院子里兜了一圈,看到种植的大蒜颇为肥壮,在一个花盆内看见种植的景天三七,遂征得主人同意采摘了两枝带回种植,也算留个纪念。

 

 吴尙先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祖籍钱塘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为候选知县。吴尙先甲辰大挑不赴”,随其父“寓居于扬(州),诗文之外,兼学为医。咸丰三年(1853)避兵移居泰州俞家垛,专以外治法济人。同治四年(1865),重返于扬,在今观巷设存济医庐。所著《理瀹骈文》既成,因授诸梓”。来,吴先移居公道,《增修甘泉县志》卷十三记载:“安业,道光甲午举人……居公道桥,终年足不入城市,远近贫病,无力医药,赖吴生活者以千百计……”

 

 所著《理瀹骈文》一名《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本书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并联系《子华子》一书所说“医者理也,药者瀹也”的涵义,故以《理瀹骈文》为书名。

 

 吴尙先专注于外治法,源于太平天国兴起,兵荒马乱期间药源缺乏,并看到老百姓中有“不肯服药之人”和“不能服药之证”等情况,遂专心注意研讨用外治法治病,颇受老百姓的欢迎。

 

   《理瀹骈文》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治法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便于推广。全书以记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除以膏药为主外,包括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种治疗方法。吴尙先总结古代应用的经验和民间流传的秘方,加上自己的实践,三相结合,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吴尚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求医者络绎不绝。吴尚先自述曰:“每日自辰至戌,来诊者不以时限,随到随诊,人咸乐其便……月阅症四五千人,岁五六万人”。其胞弟吴官业曾有文记载当时的盛况:“凡远近来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自人,皆各以时聚。有舁有负、有扶掖、有提携、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涕,拥塞于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斯时在旁观者,莫不慨息,以为绘流民图,赈饥之局不过如是。”吴官业还说:“吾兄则自晨起,以次呼立于几案前,令自述病因,侧耳听之。若宜补,若宜泻,若宜凉而宜温,略一视颜色,指其部位,分别散给,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药,不半日而毕。自来医未有如此之捷简者,月治数千人。”就是说,从早到晚,病人随到随看。可见吴尚先的外治法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由此也一窥吴尚先的医德高尚。

 

告别了吴尙先故居,再次途径知名的公道桥,停下来拍了几张照片,正好桥下有人摇着小船,边上七八只鱼鹰(鸬鹚)跟着小船,顺流而下,逐渐远去。我们返回方巷,春风拂面,扬菱公路傍的菜花正开的兴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