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芬的土豆——经济学应该怎样看(一)
(2010-08-14 17:42:45)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吉芬商品,说是该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少。是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吉芬(Robert Giffen)发现1845年爱尔兰的土豆价格上涨,人们对于土豆的需求量增加,进而得出的结论。与此相关的还有吉芬难题、吉芬之谜、吉芬效应或吉芬反论,指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得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得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大概也说的是同样的意思。
对于吉芬问题,他解释为,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之所以同价格变动成正比关系,是因为这种商品(如土豆)价格上升,意味着穷人实际收入减少了,穷人不得不多消费这种商品(人越穷,吃土豆越多),少消费其他商品(人越穷,吃肉越少),所以尽管该种商品价格上升,对它的需求量反而上升;反之,这种商品价格降低,意味着穷人实际收入增多,穷人少消费这种商品(穷人实际收入多了,就少吃土豆),多消费其他商品(穷人实际收入多了,就多吃一些肉)。所以,尽管该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它的需求量反而下降。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内容,仅仅把价格和需求量两个因素放在一起,估计当时还没有现代伟大的计量工具,否则应该也能做出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即价格上涨是需求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需求量增加不是价格上涨的格兰杰原因。忽然觉得,关于吉芬的研究,以及后人对此的认可,似乎掩盖了一些好玩的东西。
事实上,吉芬先生所看到的土豆,在爱尔兰人民的心目中具有重要意义,不知道究竟什么原因,当土豆传入欧洲以后,很多国家都认为土豆有毒至于不吃土豆,直到19世纪初,法国人才开始使用土豆。但是当土豆16世纪传入爱尔兰以后,爱尔兰的人民对于土豆情有独钟,至于土豆是人民的敬畏之物,其生活几乎完全以这样的一种单一植物为食。当1845年,突如其来的灾害使得当年减产一半,接连两年颗粒无收。从这一意义上,整个社会对于土豆的需求量是不变的,但是由于各个家庭自己没有了自己生产的土豆,因此在市场上对于土豆的需求量提高了(也就是各个家庭原来自己生产的土豆数量转变成了对于市场需求的购买量),这里面的问题和土豆价格高低无关,并不是如吉芬所说的,土豆价格提高了,需求量增加了。个人觉得吉芬的判断不够准确。
或者我这里也就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但是至少觉得吉芬的研究存在问题。而经济学中关于这个土豆的例子用得很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