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晚,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在台北揭晓,由张大磊导演的处女作《八月》爆冷夺得最佳剧情片。张大磊的父亲是内蒙古制片厂的剪辑师,当年还拿过几次金鸡奖。 从莫斯科学电影归来的张大磊一直像父辈一样从事这个职业。
《
据张大磊介绍,影片所有演员几乎都是非职业,大多数都是他的朋友。 获奖致辞时,张大磊表示“我都不敢接这个奖,太沉了太沉了。本来来到金马、来台北,我是来朝圣的。我在电影制片厂大院长大的,而且金马奖也是我从小接触到的。那时候我们大陆可以看到的一个台,叫凤凰卫视中文台。我小时候特别想成为成龙大哥那样的武打明星。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导演真的是我启蒙老师。我只能是感谢。我把你们也当作我的父辈,在片中感谢我父辈的时代。”
独家专访
《八月》能够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金马奖提名,这是你之前有预料的吗?
张大磊:在我看来金马奖在整个华语电影圈是一个神坛一样的存在,《八月》能入围完全在我们意料之外。在宣布入围结果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片子就已经拍得很值得了,自己也觉得非常幸运,至于拿奖,我更不敢奢望。
能不能说说自己对金马奖的切身感受和体会?
张大磊:金马奖不愧有这么久的历史。首先它的整个氛围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每个人之间都特别尊重,特别客气,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一点都没有第一次来台北的陌生感。而且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也都特别认真,安排得特别周到。
他们真的很尊重创作者,而不在乎创作者的经验和名气,让人心里很暖。像我这种没什么名气的新人都会感觉到大家就是冲着电影来的,并不是很多人眼里的名利场。
对于近些年金马奖的文艺片倾向你怎么看?
张大磊:金马好像一直都比较倾向于文艺片,也不能说是倾向,我感觉它只是会给这些艺术电影一些更多的机会,但不是偏向,它还是很公正的,没有看到他们哪一年对文艺片有特别明确的指向,只要是好作品都会受到他们的青睐。
近年来从金马奖出来的艺术片我觉得都不错,我个人很喜欢,比如《一个勺子》和《路边野餐》。
你说你不想进入电影工业,能解释一下你理解的电影工业吗?
张大磊:我之前说过自己不想进入电影工业是因为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有幸参加了几部正规电影的拍摄,对于电影生产的整个过程深有体验。因为电影毕竟是综合的,所以它由很多部门和工种组合而成,就像是一个工业。我所说的电影工业,是指它像生产一样,大家在既定的套路里像劳作一样把这个产业完成,这个感觉让我觉得非常不好。
我理想中的拍摄方式是像法国和台湾地区新浪潮时期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那样,大家真的就是为了电影而倾注自己的时间、体力和脑力。我希望是这样一种创作状态。
为什么说自己更想保持一个影迷的身份而非电影创作者身份?
张大磊:这个跟我提到的电影工业有关。我个人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半专业的状态,首先是电影爱好者,在此之上才是一个电影从业人员,这个“爱”是不能失去的。
《八月》是你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很多有才华导演的处女作都会是自己人生的写照,而在此之后往往会陷入继续创作该走哪条路的困惑。你怎么看?
张大磊:每一个作者在拍自己第一部作品的时候,他是没有压力的,而是完全靠本能、靠激情在做。但是当他有一定的积累后,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套路,丧失一些靠本能来判断的能力,出现方向迷失等问题。
我觉得还是保持一个影迷姿态好些,对电影对世界充满好奇,自己关怀的事一直关怀。而不用考虑其它问题,只要是真诚投入,即便是重复也不是问题。所以我往后的创作也不会固定于某一种风格,只要是自己真的想要去做的就行,类型和风格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