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温迪雅东方之子cctv主持人杂谈 |
分类: 生活版封面秀 |

1993年的12月,她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第一批主持人,先后主持过《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与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几乎是同时引起关注的记者型主持人。
之后,作为《东方之子》的常任主持人,她长发披肩、温婉娴静的形象成为当时最典型的“知性”代表。
五年后,当她的主持风格越来越成熟,认识她的人越来越多时,她却选择了离开——赴英国留学。
“当时就是想着要去念一年书,开阔下眼界,换换心情,我跟领导也是说好了的,一年后回来继续做节目。我是典型的射手座,崇尚自由,做事情从来都是很随性的,不属于三思而后行的。就包括后来的爱情、婚姻、转行我都是凭直觉、感性去做的。”如今刚为人母,现为海南优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温迪雅如此解释十年前“离开”的初衷。
本期人物,温迪雅。
[在路上]
留学二三事
当时,跟温迪雅一起去英国的还有英国人KIM。作为英国资深电视人和电视媒体研究学者,KIM来到中央电视台,对当时中国最为红火的电视栏目《东方时空》进行采访调研。温迪雅准备赴英时,KIM也要启程回国。同事们请KIM照顾下身处异乡孑然一身的温迪雅。
比大多数留学生幸运的是,温迪雅的“起点”比较高:有一些积蓄、没端过盘子、学习期间还兼职做了BBC中文节目的播音员,有一定的收入。到英国的第一年,温迪雅还受邀主持了中国留学生的春节晚会。
六年三个学位
温迪雅最初申请的学校是位于威尔士的卡迪福大学,因为所学专业主要是以“纸媒”为主,在KIM的建议和帮助下,一个月后,她转入了位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主修广播电视,所学课程一半实践一半理论。KIM就在这所大学的这个系任教。
谈到最初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温迪雅称是语言。虽然,出国前,她突击学习过一段英文,但成效不大。“在卡迪福大学时,我几乎是每节课都傻坐着,只能听懂几个单词。所以上课经常走神,因为我总坐在第一排,每次走神时都很容易被老师看出来。记得,有一个老师长得特帅,他讲课很受大家欢迎,每次上课,我只要一走神,他就走到我面前狠狠地跺下脚。我就被惊一下,或许他也知道我听不太懂,所以每次也不说什么……”
这种情况,在温迪雅转入威斯敏斯特大学时,有所改观。因为学校设有免费的语言课程,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她每周给自己加了两门英文课。“当然,平时也尽可能地找一些社交机会,比如参加一些PARTY和社交活动,半年后,语言就感觉好了很多。”
一年后,温迪雅拿到了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的硕士学位。按计划,她该回国了。实际上,她已经开始收拾行囊,托朋友把一个箱子先带回国。当她把要回去的消息告诉KIM时,他则劝她留下来,再读个学位。
这有点出乎温迪雅的预料,她当时的心里活动是:“我刚刚过了语言这一关,刚刚开始了解这个社会,就走了,这有什么意义呢?想了解的东西都还没有涉足,再继续学些东西真的很有必要。”
同时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又摆在她面前——学费从哪儿来。第一个专业的学费大概是7000英磅,再加上生活费等开支,一年下来需要近20万元人民币。
恰在此时,KIM了解到一个信息。威斯敏斯特大学新开了一个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专业,有奖学金,导师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要招两个学生。
因为之前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特有的工作经历和在英国一年的学习背景,温迪雅顺利地成为了这两个幸运儿之一。
选择继续读书的同时,温迪雅必须做出另外一个决定,就是放弃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她说做这个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至于原因,她说是对自己有信心。“我不会考虑那么多的得失,一切顺其自然。”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属于社会学体系,温迪雅对所学的课程非常感兴趣,比如国家是怎么形成的?暴力是怎么形成的?历史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惩罚?这些内容虽然学起来有难度,但温迪雅觉得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有意思。她一度有一个愿望,想做一个学者。
这些课程对温迪雅现在从事的房地产行业很有帮助。“所有的知识都是潜移默化的,你的阅历和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各个行业间都是融汇贯通的。”
如果说这种“帮助”还是偶然的,那么几年后,温迪雅继续攻读MBA则是有意的。因为,这之前,她遇到了现在供职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他很看好她,并力邀她加盟他在海南筹建的工程浩大的房产项目。她和他都觉得开始这项新的事业前,最好学学经济学。于是,在到英国的第四年,温迪雅开始攻读MBA。但是,实际学起来远非之前读的两个专业那般“顺利”,比如,会计学就是补考后才通过的。
虽然,6年的时间,温迪雅先后拿了三个学位。但她受益最大的并不完全是所学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成绩,而是阅历的增长和眼界的开拓。“换了不同的环境,见识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也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欧洲之旅
在读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后半阶段,温迪雅又遇到了一个机会。当时,《凤凰卫视》正准备做“欧洲之旅”的系列节目,《凤凰卫视》的副台长王纪言推荐了温迪雅,他曾经是温迪雅就读的北京广播学院的副院长。“当时,他们选了好多主持人,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做这个系列节目的主持人,有两点吸引温迪雅的地方,一是和著名学者余秋雨搭档;二是可以去很多欧洲国家。
不过,做这个节目的辛苦程度和遇到的问题却是温迪雅之前没有料到的。“这个节目连续做了半年。除了最后在北极、北欧这些地方呆的时间相对长些,其余的国家都没有超过三天的,通常都是在车上睡觉、化妆,我不仅负责采访,还要自己配解说词,同时服装、化妆、翻译都要自己做,很辛苦……”
这种逐渐表现出的“水土不服”,也让温迪雅放弃了进入“凤凰卫视”工作的合同。之后,她又让自己回归一个学生的状态,专心去准备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毕业论文。
结婚变奏曲
虽然,温迪雅的留学生活没有艰苦打拼的辛酸泪,但她却常有寂寞和孤寂的时候。她租的房子在郊区,都是成排的房子和街道,白天人很少。她早晨9点去上课时,从房东家里出来到学校,路上几乎见不到人,那种感觉很孤独。这种心绪在晚上回到家里自己的小房间时也常出现。
那时,温迪雅每天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住处附近的一家超市,跟超市里的人熟得不得了,每个地方卖什么都特别清楚。也许是为了排解寂寞,来这家超市逛逛,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这种心情的改变缘于她在这个地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她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她的先生就是一直给他很多帮助的KIM。
他们买的房子在海边,是100多年的老房子,不大,有两个卧室,楼下还有个小院。附近的氛围很宁静,风景也很优美。说起与KIM的结合,温迪雅笑言这个过程是开始不经意,逐渐地有感觉,到后来的为爱出走,义无反顾。
“当初,我们是以普通朋友的身份交往的,他人挺好的,对每个人都很好,给我很多帮助。但是,我并没有觉察出有什么‘特别’。”
后来,当他明确向她表白时,她终于发现了之前的一些“特别”的痕迹。“有一次,他跟家人——前妻和两个孩子去度假,给了我一个他的联系电话。我当时还在想,为什么要给我电话呢?还有一次,我去他家参加一个聚会,在回来的时候我坐错了火车,走了很长很长时间的路,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后来,我就打电话给他,跟他说自己非常害怕,他一直在安慰我……再有一次,就是我读完一年跟他说要回国的时候,电话中他沉默了好长时间。”
他们的感情逐渐明晰缘于一次“外力”的介入。一个事业很成功、经纪条件也非常优越的新加坡商人对温迪雅一直很有好感,有一次,他邀请温迪雅去美国旅游。
“当我把要跟他去美国的决定告诉KIM时,我能感觉到他心里很着急,但他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不让我走。”
在美国的这几天,温迪雅经常接到KIM的电话,其中一个电话就是告诉她第二个学位的奖学金已经拿到了。
也是在美国的这几天,温迪雅拒绝了新加坡人的“好感”,因为她发现自己没找到感觉。之后,她一个人由美国去了加拿大一个好朋友家住了半个月。这期间,她频繁收到KIM的信。“信写得挺浪漫的。他说他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在中国住过几年,有一种中国情结。小时候,他时常看到老年的中国学者在北大的未名湖畔散步,后来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在校园里手牵着手坐在长椅上,他觉得这些场景非常浪漫,他想跟我按中国的方式恋爱。”
就是在这种信件往来的过程中,温迪雅接受了KIM的爱。回到英国后,他们一起去了一个小岛旅游,那里没有奢华的吃住条件,一切都很原始、宁静,但让他们的身心最大限度地放松。
而KIM在向温迪雅表白心意的同时,也跟自己的前妻坦白了一切,并决定为“离婚”付出代价,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上付出的代价,几乎是净身出户。
“我记得,他当时就带了一个adidas的旅行包,里面装一个带五角星的军绿帽子,是他少年时在中国得到的,还有一双手套和一件丝质的衬衫。我当时也没想太多,就是跟着感觉走的。感情来了就是要去迎接,要是想这想那,也许就什么都不可能发生了。”温迪雅边照顾着哭闹的女儿边对我说。
“KIM跟你求婚了吗?”
“我刚从‘欧洲之旅’回来的第一天,他约我出去吃饭,但我太累了就没去。其实,他本来想吃饭的时候求婚的。第二天早晨我刚醒,他就来了,拿了一朵木头雕的花还有一枚钻戒跟我求婚。当时,我觉得挺浪漫的。”
在决定结婚前,他们开始选房子。“以前我跟他说过喜欢海,也想当作家。于是,我们就选了briten这座靠海的老房子。”以前,他们去海边散步的时候经常路过这个房子。他们的婚礼是在伦敦的市政厅举办的,来观礼的人都是KIM的亲朋好友。虽然,婚礼的仪式很简单,但他们感觉很幸福。那一天是2001年7月27日。
结婚后,他们注册了一个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做培训,为中国的媒体来英国学习搭建一个桥梁。
跨界进行时
在温迪雅读完MBA时,海南的房产项目还没有拿下来。这时,却有一个新的契机摆在温迪雅的面前。她在央视新闻评论部的老领导创办了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数字电视,这在当时的电视业是一个新兴的业务,老领导的盛情邀请,加上她要做的业务跟所学的MBA也有一定的联系,温迪雅决定提前回国。
2004年6月,温迪雅进入了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职位是频道业务部经理,她的销售业绩排名一直比较靠前。
一年后,当海南房地产的项目终于开始实施时,温迪雅又离开了刚刚开始进入状态的这份工作。因为,她从读MBA时起,就被点燃了投身房地产业的激情,那个项目的壮观、庞大足以让她对自己新的起步充满期待。
温迪雅笑言自己永远属于慢半拍的,留学热过了她去留学,房地产热过去了她去做房地产。
她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海南优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迪雅。
因为工程刚开始一期的建设,现阶段,温迪雅主要负责的多是公共关系方面的事务。“我们要规划的这个房产项目占地6.9公里,这个岛上有一万多的居民,包括五六个自然村。我们最终要把这个地方建成一个集高档社区、休闲、度假场所为一体的地方。在保障原有居民生活的同时,还要做一些合理的调整和规划,比如要把这个岛建成什么样的岛,其中的调研过程及与咨询公司合作的过程我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分三期开发,需要十年的时间,一期主要是建一个游艇俱乐部、一座五星级的酒店、一条商业街,还有公司的本部,这些占地3000亩。现在一期已经动工了。”
虽然,现在的一期工程还没有规模,但是,温迪雅仍然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因为,三年前,当她第一次踏上海口这个小岛时,还没有一条平坦的路,车开起来非常不顺畅,现在,路都修好了,很平坦,“再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一期工程就能完工了”。温迪雅满是憧憬,充满了留学之初的自信。
温迪雅在公司的办公室装饰很男性化,黑沙发、黑桌子、白日光灯,这些都是公司统一的装修。虽然是公司的副总,公认的金领,但她上班时的装束很休闲,每天只是化些淡妆。她觉得自己的个性跟以前变化不大,不过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要比做主持人时变通了一些。
当然,她现在的生活又因为怀孕、做了母亲有了一些微调。9个月前,她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之前,先生KIM基本是在英国半年,在海口半年。女儿出生后,KIM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妻子和女儿,也为了支持温迪雅现在从事的工作,他做了一个“牺牲”,就是辞去了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任教的工作。
也因此,他决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为中英电视交流铺路搭桥的工作中。经过他的努力,2004年,北广传媒派出了第一批前往英国进行为期六个月培训的人员。2006至2007年上海文广先后派出两批近五十人前往英国进行培训。湖南广电2006至2008年连续三年派人赴英,培训人数超过四十人。
虽然,在沟通和联络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但KIM对从事中英两地文化对接的工作乐在其中,而温迪雅自然也快乐着KIM的快乐。
文/本刊首席记者 王江月 实习记者/谢蕊超
选择继续在英国读书的同时,温迪雅必须做出另外一个决定,就是放弃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她说做这个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至于原因,她说是对自己有信心。“我不会考虑那么多的得失,一切顺其自然。”
她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海南优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迪雅。虽然是公司的副总,公认的金领,但她上班时的装束很休闲,每天只是化些淡妆。她觉得自己的个性跟以前变化不大,不过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要比做主持人时变通了一些。
幸福着为人母的幸福
○ 王江月
温迪雅从英国回来后,我见过她两次。四年前,第一次见她,没觉得是“新闻”,虽然,她当时不做主持人了,但毕竟还在电视界工作,只是跨行而已。
但是,这次见她。她身上的两个“新闻点”让我一下子“敏感”起来。首先,她已跨界到房地产业,且做得有声有色。其次,进入不惑之年的她刚刚做了母亲。
记得,上次见她,就听她说非常喜欢孩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因为怀孕和生产,当时已在海口忙得轰轰烈烈的她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回英国住了半年。
虽然离开北京快三年了,但这次回来,即使开始没有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但她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她在北京读的大学,在中央电视台成名。
温迪雅现在有三个家,英国的家、北京的家和海口的家,自称适应性很强的她在这些地方都能找到“家”的感觉。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三个地方她都不是一个人,之前有爱她的KIM,现在又多了一个可爱、漂亮的“小公主”。
温迪雅给女儿的昵称是“卷卷”,因为女儿跟爸爸一样有一头漂亮的卷发。看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无异于任何一个幸福的家庭——放纵地陪女儿玩耍,面对女儿突然的哭闹本能地有些手足无措,看到女儿笑了他们又恢复了原有的祥和,继而发出由衷的笑声。
虽然,KIM跟前妻有两个孩子,但他觉得自己那时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也不够尽心尽责。所以,对“卷卷”越发地疼爱和用心。
“你们的感情一直不错吧?”我低声地问完这句话,温迪雅却大声地反问旁边正喂女儿吃饭的KIM,“我们感情怎么样呢?”KIM把视线从女儿身上移到妻子,他没有说什么,只是对着妻子笑。我从他们对视的目光里读到了一种“温暖”。
除了自己的事业和可爱的女儿,温迪雅现在也很关注KIM现在做的培训项目。她很佩服KIM对工作的执著,前不久,她看到KIM跟一个客户谈合作,已经在不同国家见了几次面,但仍乐此不疲,不轻言放弃。
文字/本刊首席记者 王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