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谈谈你个人对“空白”解读?
我也不是艺术家。平时正事还忙不过来呢,没空也没兴趣当艺术家,我个人只是代表空景艺术机构参与策划这次展览,对“空白”的解读应该是参展艺术家们应该想的,我的工作是把他们的想法呈现给观众。
那谈谈你现在做的事情?
空景第一次和媒体合作组织艺术活动,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很明显,但是一个有中、美两国艺术家参与的主题性展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在异地开展,确实有难度。
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后来就参展艺术品与出品方和艺术家的沟通,都出现了一些意见上的分歧,文化的差异和对商业概念的不同理解导致在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根本无法取得共识,有些艺术家的作品从很深刻的精神层面剖析了对生命中人性空白的理解,不过并不是所有观念都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刘商英女儿的照片不能参展就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照片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新生女婴的头像,而是两个艺术家的希望和一段新生活的开始。还有关于空白展的海报,本来计划由美国设计师负责整体策划和设计,但是第一张海报第一稿就遇到了麻烦,我们认为的字体清晰、颜色醒目的平面广告标准被完全颠倒过来,字体隐藏在故意设置的图形之中,关键词按照阅读的顺序排列在其中,时间成为设计的主要元素,看上去目眩的平面结构正好在杂志上充斥视觉垃圾的广告页面中脱颖而出,异常醒目。观众视觉两秒钟的停留给了设计师创作的空间,接下去的阅读都将按照设计师的构想顺序进行。这种创造时间赢取空间的设计思路确实与我们的一般的平面广告常识有些距离,而中国人对地位和等级的认知同样令美国设计师无法理解,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若干赞助单位之间微妙的伙伴关系和侧重点的差异够琢磨一阵子的,问题还有很多,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有趣,不过好在参展艺术家的工作都很积极并且认真,策展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顺利的。
为什么这个展览叫“空白”?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空白”,各自得到不同的阐释,而空白展中的“空白”强调的是体验和感受,突出的是白色主题的想象空间。非物质的、非视觉的观念艺术在这次展览中将占绝大多数,所以展览中的“空白”可能呈现出的是开始、是变化、是好奇、是轻松、是非物质的、是不上像的,是互动有趣和富于想象的。
什么样的策划是成功的策划?你期待“空白”展达到一个什么效果?
我不知道什么叫成功,不过很清楚什么是失败。“空白展”会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展览,从主办方到赞助商、从策展人到艺术家都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并且每天都有精彩的想法迸发,展览现场艺术家和观众思想的交流和意识的沟通将通过一件件精彩的艺术品完美体现,同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会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愉悦!
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其中哪个环节会让你兴奋?
这次展览有大量的美国艺术家参展,但是作品却都是在中国完成,这是对办展方式一次新的尝试,为此FULU工作室和多位中国艺术家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劳动,但是由于东西方对观念理解和制作标准的差异,使我们在沟通和实施中遇到了很多无法预见的问题,比如
空白展要告诉人们什么?
空白展不能告诉人们什么,人们来看空白展,感觉心灵深处某个不易查觉的地方被某种东西轻轻的触动了一下,仅此而已。
你所见过最为惊艳的“白”?
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表现“白”,最为贴切?
你怎么选择艺术家?
怎样算是对“白”的误读?
怎样的“误读”最具想象力呢?
你们所倡导的“白”是什么样的?
空白展准备到什么程度了?
怎样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读到“白”,比如文学电影音乐?
印象中哪些人“空白”的很精彩?
“空白”是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所必备的?
谈谈你的经历?
你希望自己的艺术生涯的未来是怎样的?
张弓简历:
1971年生于北京
1988年-1992年就读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
1994年-199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1年组建北京飞扬装饰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
2002年组建北京飞扬空间广告有限公司从事商业广告策划和设计工作
2006年组建北京飞扬空间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从事羽毛球赛事承办和FLYGA品牌羽毛球用品的研发工作
2007年组建北京空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从事艺术发展和品牌开发工作
现在同时经营着空景艺术机构和旗下品牌FULU、飞扬空间体育公司和旗下品牌FLYGA、飞扬空间设计公司和飞扬空间广告公司,从事艺术推广、商业策划、空间设计和产品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