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情感记事乡情随笔杂谈 |
分类: 心情 |
在远离家乡的一座城市街头,我看见了写着“锅盖面”三个字的幌子,立刻想到这里卖的是我家乡镇江的特色面。
走近一看,果然是。一口大铁锅,里面滂着木锅盖。长长的竹筷、竹篾篓子。操作台上摆放着各种配菜。“香干面”也有。我知道这里叫茶干,不叫香干,直是模仿得可以。
我问店家,是镇江人?店家说不是。那是从镇江学来的?店家回答,是的。我说,这酱油可是秘制的。店家说,是从镇江带过来的,只是水面不好带,只好用本地的。我说,是啊,那面的制作可讲究了。接着就兴致勃勃地介绍了:面条,镇江的一般店家不用机器压,而是用人工,就是将搅拌好的面团放在木杠与宽板凳之间,木杠的一头捆在宽板凳上,人就坐在木杠上用全身的力量反复轧压,直至面团柔韧,然后在案板上用杆面杖压制,刀切出来,名叫“小刀面”。店家笑呵呵地听着,说师傅可是行家啊。我说,我是镇江人。店家意味深长地“噢”了一声。
当时还没到用餐时间,我也不饿,但看到热气弥漫着的大锅和木锅盖,那种贮存在记忆里的、久违的味道仿佛已经萦绕舌间,于是要了一碗香干面。很快,店家就将面端到我的面前。香味扑鼻,色泽浓郁,除了香干,还有切碎的韮菜、香菜和黄色的豆芽、绿色的辣椒。从表面上看,的确是镇江的锅盖面。吃了几口,不错,有那么点味儿。但再细细品味,好像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一时又说不上来。
离开面店,走在异乡的马路上,看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听不到一句熟悉的口音,我突然想到这里毕竟不是家乡,怎么会吃到家乡那特殊味儿的面呢?不用说那店家在制作流程上有不到之处,就是没有,那水,那面粉,是没法与镇江一样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润一方面食啊!
我知道,吃那面对我来说,不是贪口腹之欲,而是对家乡的记忆和思念。就像离家多年的儿女回家,尽管在外吃得再好,总要让母亲做儿时吃的食品,哪怕是一碗面疙瘩、一盘炒螺螺一样。怎能忘儿时早晨上学,奶奶经常会给我一角钱买面吃,吃的就是锅盖面。那时没什么好吃的,就觉得从滂着木锅盖的大铁锅里下出来的面,是世界上最好吃、最当饱的东西了。工作后难得回一趟老家,每次回去我总去家附近的那个面店吃面。老板是熟人,见我来了就热情招呼:来啦!不用问就给我端上一碗加了两只荷包蛋的香干面。我喜欢坐在路边的矮凳上,一边品咂着面的滋味,一边看着急匆匆去上学和上班的人流和车流,看着挎着宝剑慢悠悠地从公园锻炼回来的老人,不时地与街坊邻居攀谈几句。那时吃的面不仅拌着秘制酱油和新鲜蔬菜,还拌着熟悉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乡情,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味觉啊!那一刻的欣慰和温馨,真是让人难忘!
我终于明白了,在异乡街头吃的那“锅盖面”缺少的是乡情和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