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江读书期间我经常要介绍职业背景,我说得最多的是:“我来自北京新东方学校,之前做了四年老师,后来做了两年管理工作。”有趣的是别人听说后的第一反应很类型化,有以下四大类:
反应一:惊奇,佩服。
新东方的知名度让我都感到惊讶,只能说以前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大公司只是业内著名,奇怪的是新东方业内业外都威名素著,俞老师领导的市场活动确实很成功。但我想到的是这也说明新东方所处的行业门槛低,是个人都知道,是个人都要学,是个人就可以模仿,同时一些需要很专业的技能才能加入的公司大众就不那么了解了。
反应二:新东方老师段子多,口才好。
这个确实是我们逐渐走入的误区,以前一个老师在课上天南海北地瞎侃学生会佩服老师的知识面,但是现在是网络社会,强人越来越多,谁在乎老师有多牛?讲得好不如教得好,把学生教好才是最牛的!让我不舒服的是在新教师培训上,太多的老师不注重知识的钻研,一心挖掘怎么讲段子,另外还要照搬别的老师的段子,个别老师还对同事说这个段子是我先照搬的,你以后别照搬了啊,不然讲重了。我们该醒醒了。
反应三:你们新东方老师主要都是兼职的吧?听说你们很多老师教两年就出国读书了。
这个反应非常多,说明我们的行业缺乏认知度。我一直认为新东方老师职业非常稳定,我们在新东方教书的目的不是出国读书,太多人什么都不规划就出国了,太多人教书教得太差出国了,太多人冲着能学好英语养成英语思维就出国了,出国读书不见得是如虎添翼吧?随着新东方业务的增长,我们的全职老师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好事,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教得好的老师比例越来越大。
反应四:老罗现在还在新东方吗?
这个反应第一可以说明近些年我们实在没有像样的老师脱颖而出,第二说明说这话的人一定参加工作比较久了,老罗在新东方的辉煌时代正好是他读书的年代,后来参加工作自然不会关注新东方了。罗永浩老师已于2006年5月离开新东方,先后创建牛博网和老罗培训,尽管我认为老罗培训的发展方向绝对没有切中新东方的软肋,以弱碰强,但我非常庆幸我们能有这样一个竞争对手。
还是旁观者清,而且是无意识的旁观者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