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2008-12-01 17:21:50)
分类: 随便写写

    我对汽车极其感兴趣,出门观察最多的就是车。我每到一个城市不仅观察汽车的品牌和质量,还关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便利。当我来到了汽车大国美国,才知道什么是汽车的天堂,回国以后发现对国内的车都麻木了,我还总结了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岳,美国归来不看车”。

    在美国能看到的汽车品种多样性应该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几乎所有新车上市的国家一定要包含美国。美国的车以本国产的居多,随处可见通用公司、福特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公司旗下各种车型,其中大部分是不在中国销售的,比如雪佛兰Avalanche,福特Mustang GT系列,道奇Viper,其次常见的是日系车,丰田大排量的皮卡随处可见,在拉斯维加斯我还看到了我最喜欢的Infiniti FX50,而同样强大的德系车在美国占比例相对较小。美国汽车之所以品种这么多,主要因为美国汽车消费能力非常大,全世界所有汽车厂商都知道一定要尽快抢占北美市场,虽然近些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汽车消费能力与日俱增,但和美国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及。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根据我的观察,美国的车和中国的车相比有几个特点:美国车马力都很大,罕见2.0排量以下的车,柴油车比例高,混合动力车近年来也有不少增长,油价相对居民收入来说非常便宜,最吸引我们的是美国的车价和中国比起来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便宜。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中国人买车考虑最多的常常是价格、油耗、外观、内饰等等,最头疼的是我们还常常考虑自己买了这个颜色的车别人会怎么看我?而注重自我享受的美国人不考虑这些,买车似乎只看两个因素:一是动力性能,二是安全性能。他们走进卖车的店里第一个问题通常是:“What is the horsepower of this car?”马力是衡量发动机动力性能最直接的标志。为什么美国人这么看重汽车的动力性能?除了自身性格因素之外主要因为美国的路况可以让这些高动力车足够展示,美国马路较宽而且堵车现象相对较少发生。美国人买车还经常考虑安全状况,比如我和亚利桑那大学英语系的一位员工聊车的时候她告诉我她有四个孩子,所以买车一定要买七座的SUV,而且一定要安全,于是我按照个人喜好向她推荐吉普大切诺基,结果她对克莱斯勒公司车的安全性能提出很大的质疑,告诉我她选择的是通用旗下别克Rendezvous(中国未上市,未定中文译名)。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美国车马力大自然带来耗油大,在我去过的几个城市里我估测皮卡(pickup)的数量占到大约四分之一,它们的排量最低都在4.0以上,美国的保时捷、英菲尼迪车通常都带有“S”标志,代表sport(运动车型),这表示排量又比普通车高出一大截。美国的油价虽然近期明显上涨,但还是不算高,虽然政府对买混合动力车型给出两千美金的补贴,好像也没那么多人疯狂响应,美国的油价按照购买力粗略折算相当于中国两块多一升汽油,如果中国的油价如此那我们买车的时候也不会考虑油耗了。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美国不仅油价偏低,而且燃料油的提炼质量高,造成的污染直接减小,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再大排量的车不会出现浓烟滚滚的现象,城市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的原因。在中国随处可见不堪重负的公交车和大卡车,浓烟形成的原因是燃油质量不高导致不完全燃烧造成的。另外柴油是比汽油更清洁的能源,相同排量的柴油车比汽油车达到的马力更大,扭矩更高,中国的柴油机车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柴油提炼技术不过关,所以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柴油汽车不能在中国上市,这无形中又加重了空气污染。

美国纪行之——美国的汽车

    我还在思考为什么美国车价那么低?比如三十万人民币在中国只能买个吉普指南者,如果兑换成美元能在美国直接升级为BMW X5或者Hummer H3,像兰博基尼这样在中国两三百万的顶级跑车在美国是二十多万美金。先不说中国诸多的养路费、过路费不合理,中国仅仅车价就普遍高于世界很多国家是因为中国销售的汽车各种税费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加上进口车关税之后车价翻倍,现在大排量车消费税也涨了,加上各种复杂的税费是因为中国的汽车市场有利可图,是政府创收的重要渠道。再加上我们还要保护国产汽车品牌,如果进口车卖这么便宜肯定没人买国产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